1 / 158
文档名称:

【社会科学类】资源与财富大国.pdf

格式:pdf   页数:15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社会科学类】资源与财富大国.pdf

上传人:中国课件站 2011/8/1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社会科学类】资源与财富大国.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前言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地大物博”的传统优势;中华
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创造了曾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丰富的物产资源
与先进的古代科学技术,转化为物质和精神财富,使古代中国作为资源与财
富大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近代科学产生以后,科学中心逐渐由东方转移到西方,世界进入了科学
技术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相互推动的资本主义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
的变革,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许多西方国家相继进入了工业社会,
而中国却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的传统农业社会。从世纪到新中国成立之前
的多年里,既没有形成推动近代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力量,也没
有出现拉动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需求,使中国丧失了以科学技术的力量推动
工业化的历史机遇,同时,也丧失了资源与财富大国的历史地位。
新中国建立以后,不仅确立了独立大国的政治地位,而且建立了优于资
本主义制度的社会主义制度。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已跨入
了实现工业化目标的高速发展阶段;现代科学技术从无到有,取得了突飞猛
进的发展,在高科技的某些领域,已经大大缩短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同样面
临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随着人口的增长,“地大物博”的传统优势正
在转化为人均资源的相对不足。如何从人口大国和“资源小国”的夹缝中走
出来,同时完成发展经济和保护资源、环境的双重任务,进而把中国建设成
资源与财富大国,已成为中国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观和自然辩证观审视世界科技、经济、社会发
展史,近代科学产生以来,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成为发达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轨迹。科学获得了“科学和技术使执行职能的资本
具有一种不以它的一定量为转移的扩张能力”。①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人口、
资源、环境等问题,最终还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来解决。当传统意义的
资源作为一种财富不能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时,科学技术以其神奇的力
量,不断拓宽人们的视野,为人类更新资源与财富观念;以新的生产力替代
旧的生产力,为人类创造新的财富。从而为我们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人
类发展对自然资源索取的无限性与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社会需求有限性的永恒
矛盾中,人类为什么能够生存,社会为什么不断发展,而且对未来充满美好
的憧憬。
当然,在我们强调科学技术是财富的源泉的同时,也不能否认,借助自
然力形成的物产资源面临减少和枯竭,对人类生存带来了威胁。但在信息资
源愈来愈成为影响和决定经济发展的未来社会,再不能单一地以低廉劳动力
换取的煤炭、钢铁、水泥之类的自然资本来衡量一个国家的财富,而应以“心
智代替物质”创造更多有价值的社会财富。所以,无论是履行《里约宣言》
所承偌的国际义务,还是保证实现中国跨世纪的宏伟蓝图,再现资源与财富
大国的辉煌,都要求我们把科学技术作为认识和创造资源与财富的钥匙。这
也是本书用较大篇幅着墨于科学技术,特别是新技术革命的缘由。只有把握
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推动的历史进程,并从二者的契台中不断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664 页。
更新资源与财富的传统观念,才能把实现资源与财富大国的战略目标,建立
在资源永续利用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上。
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善于掌握和充分利用当代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制
定和实施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产业政策和长期战略,不断推
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向前发展,中华民族世代向往的国强、民
富的目标,就会成为现实。“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
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①在人类驾驶现代科学技术的航船驶向美好未
来之时,也将是中国以其资源和财富优势林立于世界先进行列之日。
——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作为传统的基础资源,仍然具有深层次开发和
持续利用的巨大潜力;
——睿智的中华民族,一旦被现代科学技术所武装,将是不可估量的知
识群体优势;
——人与自然如果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和谐与协调,人口压力将转化为
发展的动力,加速资源向财富转化的效率。
这一切,预示着曾作为古代文明先河的中国,将迎来再度辉煌的明天。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8 页。
《生态经济丛书》内容提要
《世界未来纵横说》
本世纪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大调整,伴随着生态环境危机日趋严
重。为拯救人类生存形成的“百家争鸣”思潮,是生态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