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一个人和一粒种子.doc

格式:doc   大小:157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一个人和一粒种子.doc

上传人:yixingmaoh 2017/12/13 文件大小:15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一个人和一粒种子.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一个人和一粒种子-历史论文
一个人和一粒种子
“我希望你们能理解我这个海外赤子之心,正因为祖国危亡,我才归心似箭,决定立即回国。”
文维涛
1937年7 月7 日下午,莫斯科开往北平的列车缓缓进站。
近乡情怯,何况故土多难,一位风度不凡的男子,神情兴奋又难掩忧虑。
他叫杨显东。此刻,35 年的人生已是传奇,由乡间牧童到留美博士,名动天下;又拒高薪而辞爱人,回归风雨如磐的故国。
时间巧得如同命运的刻意安排。踏上故土才几个小时,卢沟桥枪声响了,一个民族与命运抗争的史诗就此展开。这位学成而归的科学家,身处滚滚洪流。
一粒种子,萌芽于乡野,拔节于尘世,栉东风而沐西雨,生命的枝条不断遒劲伸展,竟亭亭如华盖,终蔚为大观。
历史的书页,记取了这一段传奇人生。
一个有梦的科学家
“我的根在农村,我的心在农村,我的爱在农村。这三句话是我一生的写照。”耄耋之年的杨显东曾深情回忆。
这位共和国第一任农业部副部长,一生情之所寄,不离一个“农”字。
江汉平原,千里沃野,是杨显东的家乡。1902 年,杨显东出生于湖北沔阳县一个贫苦农家。祖辈土里刨食,惨淡经营。
童年的记忆是灰色的。天灾人祸让这个家风雨飘摇——旱涝相间本就收成微薄,又兼苛捐杂税、土豪强为,直至父亲染病早亡,母亲忍辱负重。
农村为什么这么穷,农民为什么这么苦?当13 岁的乡间少年负笈离家求学,在村口落叶飘飘的白杨树下挥手作别时,一个大大的梦想就此生根发芽。
1923 年,杨显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学校问其专业志愿,他一笔一画地写下“农学”——主攻棉花,副课桑蚕,立志改良中国农业。
毕业后,杨显东东奔西走,四处碰壁不改初衷,为的是实现“农子服务农民”的“人生第一愿”。
1927 年,杨显东受雇于冯玉祥将军创办的河南政训学院,同时受省政府委任为筹办新农村指导专员,但他考察月余、泣血而就的河南农业改良规划,上报南京政府后便石沉大海。
1928 年,杨显东回到家乡,搞试验田改良棉花种植。他引进先进棉种,产量提高一倍以上;他踌躇满志,提出只要实行系列改良措施,湖北棉花产量可列全国第一。但随着政局变动,即将丰收的试验半途而废。
随后,武汉大学新立,杨显东重燃希望,他以武大为基础联合纱厂成立湖北棉业改良委员会,任总技师兼试验场场长;他一手发展起700 亩试验田,3 年后棉花良种喜获丰收,不仅亩产创新高,纺纱厂用此皮棉还首创优等细纱;他邀请专家制订湖北棉花8 年改良计划,并开始计划向河南、河北推广优良棉种。
已年过三十的杨显东天天泡在试验场,脸晒得黢黑,无暇恋爱,一往情深只为梦中那雪白的棉花。梦想的路似乎就在脚下,现实却依然残酷。经营5 年的试验场蒸蒸日上,引得权势倾轧,杨显东被迫辞职。再一次,他的梦碎了。
孜孜求索、执着前行。偌大一个中国风雨飘摇,究竟何处是一展抱负的天地?
1934 年8 月,壮志难酬的杨显东搭乘“胡佛号”轮船赴美留学,考进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这一次,杨显东依然选择了农业,专攻棉花品种改良。
一年后,拿到硕士学位,论文题目是《美国棉花纯种制度与适应中国的可能性研究》;再用两年,获得博士学位,研究《美国棉花分级标准的发展》,所思所想还是中国的棉花分级标准。
美国政府部门力邀其留美从事国际棉花科研工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