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刍议-中学语文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刍议
◎刘青山刘月辉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经过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议同意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全文共分七章二十四条,系统地阐述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组织实施、条件保障等内容。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传统美德,受到了政府机构与社会各界的重视。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高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教学内容包括从先秦到晚清社会近三千年的作家、作品以及文学思潮、流派等。学好这门课程,对传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古代文学课程不够重视
在当今社会实用主义思潮泛滥的背景下,许多学生认为古代文学缺乏实用价值,而不加以重视。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以古代的作家作品为主,能够培养的实际技能确实有限。另外,古代社会跟现代社会有巨大的时代差异,九零后的大学生都有这样的疑问——我为什么要钻进故纸堆呢?学了什么用呢?思想上对古代文学这门课不重视,学习上就动力不足。
在课程设置上,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古代文学教学课时被大幅度缩减。古代文学课程是有大量的教学内容的,包括各个时间段的各种文体的学习与研讨,但随着课时量的锐减,原定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教学要求也只好随之降低了。古代文学这门课的重要地位不但没有加强,反而削弱了。
(二)教学方式陈旧、单一
虽然各层次、各年级的教学改革在全国展开,各种教学改革理论充斥着人们的视野,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却运用得很少。古代文学作为中文专业的一门传统课程,现已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被戏称为“三部曲”。如讲解一篇散文或诗词,首先是介绍时代背景与作者生平事迹,接着是疏通文中字、词、句,分析其中的古今异义与特殊句式,最后是总结作品主旨与艺术特色。这种老套、单调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产生审美疲劳,无法让学生领悟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深邃传统哲理与丰富思想感情,也就很难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欲望与学习兴趣。
(三)学习方法不当,以致学习兴趣不浓
相对于教师陈旧的教学方式,学生们也有所谓的“三部曲”:有些学生上课时就睡觉、玩手机;考试之前,从网上下载各篇文言文的注释、翻译或赏析,开始死记硬背;考完之后,很快就将各个知识点都忘记了。当然,这种情况一般只出现在部分学习不够认真的学生中。对于那些勤奋的学生而言,他们有较强的求知欲望与较好的学习习惯,但由于古代文学年代久远,容易使人产生隔膜与疏离之感,如果教师不进行适当引导,一味地强调背诵与默写,那么他们是难以真正理解古人的遭际与情感的。久而久之,必将对古代文学的学习产生厌倦情绪,以致学习兴趣下降。
另外,由于评价体系的缺失,也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现在很多高校评优、晋升以及评职称,仍以科研成果作为主要评判标准。教师们多将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科研项目上,对于教学任务则采取敷衍的态度。责任心一旦缺失,提高教学效果就无从谈起。这种重视科研轻视教学的现象,不是个别的例子,而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亟需政府与教育研究机构研讨解决。
二、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策略
(一)革新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