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作文命题:理性与感性的交融.doc

格式:doc   大小:153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作文命题:理性与感性的交融.doc

上传人:luyinyzha 2017/12/13 文件大小:15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作文命题:理性与感性的交融.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作文命题:理性与感性的交融-中学语文论文
作文命题:理性与感性的交融
洪方煜
过去十年的浙江高考作文题,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更多追求精神层面的内涵:都市与乡村、绿叶与根、文化反哺、守住童真等。尽管有些文题不乏理性成分,但学生的作文大多是偏感性的。自去年开始,浙江作文命题“作品与人品”明显地转向理性,这种理性今年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网上购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要家里安装VR(虚拟现实)设备,就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面对面交流,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
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
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命题明确要求学生写一篇论述类文章,这在浙江自主命题以来是第一次。对此,命题组做了这样的阐释:明确规定考生须写“论述类文章”,以加强对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思辨能力的考查。长期以来,考生偏向于写“夹叙夹议”式的文章,终因缺少思辨力量和实证精神而流于虚华浮浅。浙江省此次限定写论述类文章,正是要正本清源,不但着眼于落实新课改、强化学生较高层级写作能力的要求,也为考生日后进入高校深造以适应知识创新这一目标打下扎实的写作基础。
显然,作为老高考最后一年,命题者希望考生学会辨识、分析、比较、归纳,让自己的思维具有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诚如命题专家所说,出题的目的是为了扭转,是为了适应高校的知识创新。
浙江自主命题十二年来,出现了大多的拼凑之作与宿构套作,不是历史名人开会,就是名人名言大杂烩,伪文采伪抒情的文章满天飞,缺少的是严密的架构与理性的观照。这一方面源于不少老师对于花哨文章的喜好,导致不少学生以背诵优美文段来应对高考,是功利心使然;另一方面,源于我们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尤其是古代文章,大多是才子文章。这种文章,只讲气势,不大讲逻辑;富于文采,而缺少思辨。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受此影响,下笔不知不觉也走上这条道路。另外,当下心灵鸡汤大行其道,一些“名嘴”学者充当“高级奶妈”,给了学生无数的“二道奶水”,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于是,在三重因素共振之下,考生作文中找不到太多理性与思辨的影子。于是,命题专家用主观努力欲将学生引向理性,这本无可非议。
而笔者要问的是:今年浙江卷的作文试题,是否在对“理性”的考查上想明白了或者说想通透了?
第一,作文命题本身做到“理性”了吗?
我们不妨就此做些探讨。材料共分三段,第一段讲的内容并非虚拟,是网络,是技术,是虚拟的基础;第二段内容从虚拟设备说到虚拟场景,是从第一段内容往前走的,是“可能”的发展,属于第一段现实层面的深化与延伸;第三段探讨虚拟走向现实该采取的态度,属于写作指向。命题者在这里给出了三种答案:拥抱虚拟中的现实,刻意远离虚拟中的现实,与虚拟中的现实保持适当距离。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观点展开。
虚拟中的现实与现实到底是怎样的关系?不厘清这对概念,一切的探讨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虚拟中的现实,主要通过技术手段营造的虚拟事物或场景,与现实有着本质的区别。虚拟,只是一种仿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