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病理生理学考试总结
1、振动(vibration)是指一个质点或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直线或弧线围绕于一平衡位置来回重复的运动。
2、振动的物理量:振动的频率、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3、振动的生物学效应
(一)振动感受器:振动可为人体感受,在人体的浅层和深部组织广泛分布着各种振动感受器,或称机械感受器,它们主要分布在皮下、肌肉、骨膜、胸膜、腹膜、肠系膜等处。帕其尼小体和麦斯那小体。
(二)感受器电位:在一定压力范围内,感受器电位的大小与所受压力及加压速度成正比,即压力和加压速度越大,感受器电位越大。过量接触振动可使这些感受器的敏感性下降,引起振动觉阈值暂时上移,而振动觉下降。
(三)共振:指一物理系统在特定频率下,比其他频率以更大的振幅做振动的情形;这些特定频率称之为共振频率。。。。。【人体各部位的共振频率,全身为6Hz,腹腔为8Hz,胸腔为2~12 Hz,头部为17~25Hz。人体系统对振动的效应,最主要的部件是“胸—腹”系统。而“胸—腹”系统对频率为3~8Hz的振动有明显的共振响应。所以频率为3~8Hz的振动对人体影响和危害最大。在频率为60~90Hz范围的振动,人体感到扰动,是由于眼球共振。在100~200Hz范围内,还发现“下颚—头盖骨”系统有共振响应。】
(1
。频率在之间。
(2:频率低于20Hz(~20赫),就会引起人体内脏的“共振”,如果这种次声波足够响(当然人是听不到的)就会使人产生头晕、
烦躁、耳鸣、、胸腔等固有的振动频率与外来次声频率一致时,更易引起人体内脏的共振,使人体内脏受损而丧命;5赫兹左右的次声波对人危害最大,
(3)20000Hz的机械波。
的时间的话,就会有热效应,这种热效应达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对人体组织产生不良的影响,影响细胞内的物质。
5、振动的分类
? 根据振动作用于人体的部位和传导方式,可将生产性振动相对划分为局部振动和全身振动。
(一).全身振动:普遍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工作环境,适宜的振动作用于人体则有益身心健康。在现代文明社会,振动在保健和康复医学方面,已成为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工具。它具有增强肌肉活动,解除疲劳,减轻疼痛、促进代谢,增加组织营养供应,加速伤口恢复等功效。但在生产条件下,作业者接触振动的强度大、时间长,对机体可产生不良影响。
(二).全身振动疾病:脊柱方面的主诉和疾病占首位。原因是脊柱直接承受垂向振动。脊柱损伤的主要部位是胸椎与腰椎,病理变化的主要特征是永久性的退行性改变,如椎间盘、椎关节及椎骨软骨的退行性变,以及脊柱的严重缺损,如脊柱侧突和后移、椎弓断裂、椎体缺损等。
(三)局部振动:局部振动还可以引起外周循环功能改变,外周血管发生痉挛,表现为皮肤温度降低,冷水负荷试验时皮温恢复时间延长,出现典型的雷诺现象。40Hz以下的大振幅冲击性振动往往引起骨、关节的损害,主要改变在上肢,出现手、腕、肘、肩关节的脱钙,局限性骨质增生,骨关节病,骨刺形成,囊样变等;也可引起手部肌肉萎缩,出现掌挛缩病。局部振动的危害严重者,可以引起手臂振动病。
(四)
局部振动疾病1957年起列为我国法定职业病之一,称为局部振动病。职业病名单中被列为物理 2
、减压病 3、高原病 4、航空病 5、手臂振动病)。
手臂振动病
①含义:是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而引起的以手部末梢循环和/或手臂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并也可累及肢体神经及运动功能,
集中等。临床检查有手部痛觉、振动觉、两点分辨觉减退。前臂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局部振动病的重要且有诊断意义的是振动性白指,以寒冷为诱因的间歇性手指发白或发绀。严重者还会出现骨骼、肌肉和关节的改变
手指发白、发绀。一般由远至近至全手, 甚至足趾也受累。白指以中指最为多见,其次是无名指和食指,大拇指和小指很少受累。严重者白指可波及多个手指,累及近端指节,以至全手指变白,界限分明,色如白蜡,常谓之“死指”,重者扩大至全手变白,又有死手之称。
③病理机制:外周血管发生器质性病变的机制,一些作者认为是由于长期反复的振动引起血管持续收缩,或由于血小板功能亢进,血小板于机械刺激破坏后释放血管平滑肌增强因子,全血粘度增加(特别在寒冷时),血小板粘着力亢进,促进血栓形成;此外,交感神经功能亢进也使血管平滑肌处于紧张状态,这些因素均可使血管壁的营养状态失调,内膜变性,发生增殖性变化。日本Okada综合晚近研究所见,提出了振动性白指发病机制的假说,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赞同,反映了现阶段研究的成果
④、诊断和分级:其诊断依据应以专业医务人员检查所见为主:主诉白指,同时又有同工作场所有关人员相符的旁证,也应作为重要参考。如有必要,可以进行白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