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医基础教研室简介
一、教研室发展情况
(一)中医基础教研室的的沿革
中医基础教研室的前身是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中药教研室,1958年平凉地区卫生学校建校时,当时称为“中医学科”,是卫校四个教学基层单位之一;二十世纪末中医学科改称为中医教研室,直属于学校教育科领导。2003年原平凉地区卫生学校升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后,中医教研室隶属于临床医疗系。2006年9月中医药系成立,中医教研室改称为中医中药教研室。2007年9月份中医中药教研室分为现在的中医基础教研室和中医临床教研室两个教研室。
(二)中医基础教研室的师资队伍
原平凉地区卫生学校初期,中医学科只有几名教师。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医学科师资队伍逐渐发展壮大。二十世纪70年代初,中医学科有刘光金、贾生杰、陈思平、张士卿、靳宜兰等教师六名,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发展到近十名,并与当时的附设门诊合并为一个单位,全科有刘光金、于九儒、陈思平、张士卿、靳宜兰、梁炳银、董宏涛、强新民、韩养全、鲁永和、张志杰等近16人,队伍较为庞大。70年代末张士卿、陈思平两位教师考上研究生。1981年随着学校开设中医士专业,中医学科从临床医疗单位调入段祥业、吴可生、王绍心等3名教师;中医学科共有教师刘光金、于九儒、贾生杰、张志杰、段祥业、吴可生、王绍心、梁炳银、董宏涛、强新民、韩养全、鲁永和等12名教师。1983年后先后引进中医院校应届毕业生李莲英、赵中玮等2人,
退休、调出韩养全、刘光金、于九儒、贾生杰、段祥业、梁炳银、鲁永和、吴可生、张志杰等9人,引进中医院校应届毕业生李莲英、赵中玮等2名教师。
2003年升为医专时,中医教研室共有教师王绍心、董宏涛、强新民、李莲英、赵中玮等5人。2004年新进教师王昕旭、李德双、马献中等3人,其中王绍心退休。2005年新进甘肃中医学院本科生乔永平;2006年新进甘肃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梁治学、郑强霞,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生王宾,哈尔滨中医药大学本科生万健民。此时中医药教研室有教师共12名。2007年9月中医基础教研室成立,教师有李莲英、赵中玮、董宏涛、王昕旭、李德双、乔永平、王宾,同时学校有分来甘肃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宋华平、童亚芳,2008年王宾考上研究生,2012年董宏涛退休。现中医教研室共有教师7人,分别为李莲英、赵中玮、王昕旭、李德双、乔永平、宋华平、童亚芳。其中副高3人,讲师4人,硕士研究生2人。
中医基础教研室师资队伍从原平凉地区卫校建校成立以来,随着学校的曲折发展而发展,曾有过兴盛壮大,也有过萎缩低落时期。随着医专的成立和发展,中医基础教研室才成为一个较前专而细的一个教研室,教师队伍也才有了长足的发展。
二、教研室工作
(一)教学工作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中医学科主要承担者学校医士、护士、助产士专业以及“西中班”、“赤脚医生提高班(或进修班)”、“中药剂培训班
”等专业的《中医学》及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
1981年以后除原来教学任务外,学校曾先后举办了四期中医士班和一期中医自考大专班,中医学科又承担了该专业所有的中医课程,其中主要有《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外科学》、《针灸学》、《古典医著选》、《推拿学》等以及兰医医疗大专班的《中医学》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升专后,中医中药教研室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