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酒钢气体防护站
二0一0年三月十日
气体应急防护知识培训
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应急准备: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进行的组织准备和应急保障。应急响应:
事故发生后,有关组织或人员采取的应急行动。应急救援: 在应急响应过程中,为消除、减少事故危害,防止事故扩大或恶化,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或危害而采取的救援措施或行动。
GB/T 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
.7应急准备和响应
改进环节
计划环节
持续改进
Act
Plan
Check
Do
检查环节
实施环节
PDCA模型的核心内容:根据管理学原理,为组织建立了一个动态的、循环的管理过程框架,以持续改进的思想指导组织系统地实现其既定目标。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计划和程序,以识别潜在的事件或紧急情况,并做出响应,以便预防和减少可能随之引发的伤害。
划分作业活动作业活动划分的方法
可按如下方法划分作业活动:
(1)按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分;
(2)按地理区域分;
(3)按与装置有关的操作分;
(4)按作业任务分;实践中,常将上述几种方法结合起来。
作业活动划分程度的把握
一个单位通常有多种作业活动,对作业活动划分的总要求是:
1) 所划分出的每种作业活动既不能太复杂,如包含多达几十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也不能太简单,如仅由一、两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构成。
2) 性质上相对独立。
危害的描述
一、说明事故发生的原因,即物、人、环境、管理几方面的缺陷。因为危害的定义是造成事故的“根源或状态”。
注意把危害和其引起的结果——事故区别开来。例如“钢丝绳长期磨损而未及时检查、更换”是危害,而“断裂”是危害引起的结果,不能写到描述中。
注意将危害与生产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区别开来。如“空压机噪声大”是一种必然现象,不能将其做为一种危害。正确的描述应当是“未对空压机采取降噪措施,使噪声超标”,或“在空压机附近作业未采取听力保护措施”。
二、具体
只有具体,才能对其进行风险评价,即判断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因此,不应出现诸如“无证上岗”“操作错误”“管理不善”“施工方案不正确”“劳动防护用品穿戴不齐”等等笼统的词汇。同时,这样的描述也使“可能的事故”具有不确定性,因而无法进行风险评价。
具体地描述了事故发生的原因,则具体的控制措施就随之明确了。因此,检验危害描述是否恰当的一个方法,是看是否能引出明确的控制措施。
应急准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组织结构及人员职责对应关系不明确。
二、预案内容数据与实际不符,如:煤气着火事故后应立即用氮气灭火,而实际没有氮气。
三、存在“先疏散老人及小孩字样”等不适用条款内容。
四、演练与预案结合不够紧密,出现多种不相适应的情况,造成现场不知道如何处理,也不知道怎样执行。
五、预案通篇内容几乎是围绕联系汇报程序开展,发生事故的措施或处理与预案关联不大。
六、应急准备必要的防护器具数量存放地点不明确或与实际不符合。
七、预案涉及到的相关方不清楚相关内容。
应急救援系统及指挥中的问题
事故救援的过程是各个部门协同作战,统一调度,将事故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的过程。指挥在事故应急救援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试想在救援过程中,如果指挥很快能够发现问题,阻止事故进一步恶化,便能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是如果指挥专业知识、实战经验等存在缺陷,很有可能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应急救援的指挥系统不宜过大,层次不宜过多。系统过大往往导致命令出现偏差、发布命令时间过长等情况,延误最佳作战时机,影响事故救援效果。一般指挥系统的层次不宜超过3级,以2至3级为宜。一般为总指挥、各救援队伍指挥、救援队伍参战人员三个层次。即使是国家级事故应急救援,指挥系统也应该以简单有效为宜。
权威性是指事故应急救援现场指挥发出的命令具有权威性,救援人员应服从并执行。
灵活性是指在事故现场出现突发事件的情况下,救援人员临时改变救援措施的变通形式。
事故现场瞬息万变,一般的小事故随时可能转化成爆炸、着火、大面积坍塌等重大恶性事故,危及现场救援人员,因此救援人员在进入事故现场后,应该适时根据现场变化情况,调整救援战术。如与总指挥发出的命令有偏差,调整后应及时向总指挥汇报现场情况以及调整结果,以便进一步采取救援措施。事故现场,原则上应坚持命令的权威性,遇紧急情况可适当采取灵活措施。现场指挥发出的命令应该准确、明了、简短,不宜发出可能产生偏差、误解的命令,以免影响事故应急救援。
事故救援现场一般都比较混乱,因此,各救援队伍应坚持分级指挥的原则。各专业救援队伍指挥无权指挥其他救援队伍,也无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