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九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观
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实践,又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信息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广泛而深刻
考察科学的本质和科学活动的特征,分析科学发展的历史、基本规律和科学的社会功能,阐明现代科技革命的特点和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
第一节科学的本质和特点
科学的历史几乎与人类的历史同样悠久,但只有在近代以来人类才开始有了对科学的本质和特点的自觉认识,这与近代以来科学日益充分的发展和广泛影响直接相关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视为人类能动地把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深刻地揭示了科学的本质和特点
一、科学的本质
对于科学是什么的问题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有的将科学归于知识,认为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有的侧重从活动上理解科学,认为科学本身不是知识,而是产生知识的社会活动。这两种理解分别强调了科学本质的某一方面,都是片面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从整体上完整把握科学的本质和特点,认为科学是探索客观事物的社会活动及其以知识体系呈现的成果
科学是人类观念地把握客观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其直接目的在于探索真理和获取知识;科学是关于客观事物运动规律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总称
科学这一知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特点:
第一,实践性
首先,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源于实践,实践为科学提供了现实的需要和动力。例如,最早产生的几何学、数学是源于丈量和分割土地之需要,天文学的产生则与人类早期的航海活动密切相关
恩格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其次,科学研究归根到底是为实践服务的
自从科学产生以来,就一直以不同方式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指导着人类的实践活动
特别是在现代,科学逐渐地走到了生产的前面,成为社会生产的强大牵引力,甚至成为第一生产力,从而空前突现了科学的实践性
第二,客观真理性
科学以追求真理为其直接目的,而科学在追求真理过程中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是对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真理性是科学成立的基本前提,也是科学区别于迷信、常识的根本标志
在科学发展过程中,虽然存在着以前被认为是真理的理论后来却被证明是谬误的情况,也就是说,一定时期的科学知识体系中可能包含着某些谬误,但谬误终将为科学的发展所荡涤和消除
第三,系统性和逻辑性
科学是知识形态的东西,但并非一切知识都是科学。在历史上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人类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积累了一些自然和社会历史知识,但是,这些知识主要是经验总结和现象描述,没有达到系统化、理论化的程度,因而还算不上科学或科学知识
直到16世纪,自然知识才转变为真正的自然科学;18世纪中叶以后,社会知识才开始发展为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科学活动的特征
科学不仅是知识体系,也是探索客观世界、追求真理的活动
科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有其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特征:
第一,科学活动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其结果是形成关于客观世界的理论表达,即观念形态的理论知识
第二,科学活动是探索性的活动
虽然科学研究也有其预定的目标,并大致遵循着实验—假说—理论—检验的程序,但它属于探索未知世界的活动,具有显著的探索性、不确定性特点,人们无法预知科学研究过程的长短,甚至也无法预知科学研究的结果
第三,科学活动是创造性的活动
创造性是科学活动的突出特点,是科学活动的生命
在科学活动中,只有创造性的成果才有资格被称为科学成果;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也以创造性成果的出现为主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