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苏州河沿河步行道路规划及交通组织
项目承担单位: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
项目主持人: 陆锡明
主要参加人员:宣培培蔡逸峰柳鑫
一、研究背景
“苏州河沿河步行道路建设工程”是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程范围:由中山路三号桥向东直至苏州河与黄浦江入口,。按照整治要求分为中、东两个区段,其中苏州河中段整治工程范围从中山路三号桥到长寿路桥,,东段从长寿路桥到苏州河黄浦江交汇口,。
工程主要的研究目标是:
改善上海城市环境质量
满足抗灾防洪通道要求
提高苏州河沿线交通服务水平
二、研究的技术路线
建设实施方案
步行道路功能定位
近期、远期实施顺序
现状交通
特征分析
沿河道路交通
现状调查
沿线吸引点、道路停车调查
机动车非机动车出行调查
周边道路
交通调查
周边道路桥梁交通流量流向调查
基础资料
现状用地资料
地区详细规划
交通系统容量分析
周边道路交通预测分析
主要交叉口交通组织方案
交通组织方案
沿河道路交通组织
停放车以及行人设施
公交设施游船码头衔接
三、沿线土地利用及交通现状
(一)沿线土地利用现状
本次交通规划时,考虑土地利用情况时和苏州河地区规划的范围保持一致,主要将该区段苏州河两侧相对完整的街坊纳入规划范围,由苏州河中心线向两侧扩展200~500米至平行的主要道路,。
东段土地利用现状
,%;,%。区内居住用地大致分为旧式里弄及简棚屋用地、多层住宅用地、高层住宅用地。,%。,%;,%(含市政、道路、绿化、河流等)。。
中段土地利用现状
苏州河在此区域内蜿蜒曲折,河道折多弯急,由于苏州河河道的自然流向使得苏州河中段沿线地区的用地形态极不规则,道路零乱。加上畸形的城市发展历史及盲目开发建设,造成了用地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杂乱无章,两岸是大量的工厂、仓库、市政环卫设施,货运码头等的聚集地,房地产开发热带来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见缝插钉式的建设,也给苏州河两岸的综合环境整治造成了困难。现状绿化用地主要集中在区内的两处大型城市集中绿地。
(二)沿线交通情况
现状道路断面机动车流量情况
选取了苏州河沿河道路进行机动车流量断面观测,另外为了衡量苏州河沿线地区的道路服务水平,对苏州河相关的平行道路也进行了流量调查断面。
路段名称
吴淞路~乍浦路
乍浦路~四川路
江西路~河南路
浙江路~西藏路
武宁路~曹杨路
北苏州河路
(光复路)
东→西
3324
(3760)*
1290
678
264
458
南苏州河路
西→东
2245
2277
1447
99
/
观测流量为机动车混合流,观测时间为上午7:00~10:00、下午15:00~18:00,北苏州河路的高峰小时流量约占6小时总流量的23%,南苏州河路的高峰小时流量约占6小时总流量的 %。
现状道路机动车断面流量时段分布
现状道路非机动车断面流量
路段名称
江西路~河南路段
浙江路~西藏路段
武宁路~曹杨路段
北苏州河路(光复路)
2553
4406
1739
南苏州河路
6677
7644
/
现状道路非机动车断面时段分布
沿途的交通量生成
苏州河沿线居民的出行仍以公交和自行车为主。在苏州河沿河区域内,无论是东段还是中段,居住用地是本地区出行的主要生成源,占区内出行总量的61%。行政办公、工厂、商场、仓库是本地区最主要的机动车发生源,苏州河沿线道路现状主要为沿河区域的居民及单位出行服务,总体上交通流量偏小,但在局部地区,在繁忙的地区交通中分担了相当的交通压力。
非机动车出行的流量显示南苏州河承担的流量远较北苏州河路为高,高峰小时最高流量单向接近900辆,这些非机动车的流量主要是由于北京路为机动车专用道和附近的居民出行所造成的。
四、沿线土地利用规划及交通分析评价
(一)沿线建设用地规划
东段地区:按照苏州河沿河地区的地区规划,苏州河沿线规划建筑以多高层为主。苏州河东段沿线地区滨河建筑规划控制高度为40米左右,周围地区建筑规划控制高度为60米左右。规划将沿线地区的工业、仓储、旧式里弄,简棚屋及部分公共设施等用地进行全面改造,并以开发住宅及公建为主。
中段地区:苏州河中段沿岸地区跨度大,涉及面广,规划区内已涉及到的地区改造项目非常多,相当一部分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