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2
文档名称:

2024年望洞庭教案.docx

格式:docx   大小:46KB   页数:5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4年望洞庭教案.docx

上传人:mama1 2024/5/6 文件大小:4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4年望洞庭教案.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2024年望洞庭教案 】是由【mama1】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4年望洞庭教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24年望洞庭教案望洞庭教案1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文言词“徒”,理解诗歌大意,并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洞庭湖景象”。 2、反复诵读,感受律诗整齐的节奏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3、了解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鼓励学生“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尤其是对“委婉地自我推荐”的四句诗句的理解把握。 教学设想 1、学生说说他们见过的湖。引出孟浩然对洞庭湖的描写。 2、学生自读三次,参照注释理解每句诗歌的意思。 板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3、找出对“洞庭湖“具体描写的诗句,并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概括: 八月湖水平——水平如镜、湖水平静 涵虚混太清——水天一色、水天相接 气蒸云梦泽——水气氤氲、水气迷漫 波撼岳阳城——湖水汹涌、波涛汹涌 4、以上是“望洞庭湖”的诗句,那么题目中“赠张丞相”表明什么?诗中有没有写到张丞相? 分析后四句的意思,能够认识到“垂钓者”暗指进入仕途的人,尤其是张丞相,“舟楫”隐喻仕途引见的途径。 突破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到底是“羡鱼”还是“羡钓鱼” (1)有两种意见,分别给自己的观点找出支持的理由。(2)一般情况下两派意见争持不下,理由都不充分。 (2)此时教师给出“孟浩然”的作者简介,提示学生思考方向。 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关于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并称,生活在大唐盛世。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前往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游于吴越。张九龄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被李林甫排挤,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这首诗是张九龄在荆州任上孟浩然写给张九龄的。 (3)得出结论:羡慕钓鱼,此处“垂钓者”指进入仕途的官员,表达了自己想出来做官,苦于无人引荐,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帮助。 5、反复朗读、尝试背诵。 作业:批判性地学****诗人“含蓄地自我推荐的精神”,鼓励学生敢于“自荐”。 古人孟浩然推荐自己是含蓄而委婉的,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推荐自己更应该大胆而勇敢,像古人“毛遂”那样自荐,勇敢地亮出自己的优势,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勇敢地说:我能行!。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歌鉴赏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分,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象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分。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望洞庭教案2 教学目标: 1、背《望洞庭》,积累古诗,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阅读短文《为银杉保险》,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3、看图作文。 4、欢庆国庆节,自办小报。 教学重点: 阅读短文《为银杉保险》,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课前准备:搜集、交流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背诵古诗《望洞庭》。 通过阅读短文,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短文,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短文,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背一背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反复吟诵,读出诗的韵味。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 三、朗读《为银杉保险》,理解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方式自学: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1、学生围绕问题自学短文,试着解决问题。 2、讨论交流: (1)这篇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你还知道那些有关保险的事情? (3)交流你搜集的资料、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看图作文。 教学重点:有顺序地观察图画。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教学过程: 一、出示作文要求 看图作文,作文要符合图意。 二、读题目要求,使学生初步了解作文内容。 三、再读题目要求,思考本次作文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学生可以写从书中的图画上看到的和想到的,。 四、仔细观察图画,看懂图意。 有序观察,看懂图意; 合理想象,丰富画面; 编写故事,符合图意。 四、学生作文,教师巡视 五、个别面批,指导差生 六、交流作文,修改作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搜集资料、阅读****作、设计、书写等能力。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搜集资料、阅读****作、设计、书写等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筛选搜集到的资料,办有特色的小报。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办小报,迎国庆。引导学生关注祖国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指名读《实践活动》中的办小报,迎国庆。 三、全班讨论,明确办特色小报活动的程序和方法。 1、起报名。要有自己的创造性。 2、版面安排。美观大方,图文并茂,错落有致。 3、书写工整,尽量不写错别字。 四、展示小报,互相学****望洞庭教案3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很多诗人写洞庭湖,都着眼于它波澜壮阔的气势,这首诗却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明白如话,却意味隽永。以语言轻俏,意境静美而著称。 秋天的朗朗清月,洒下如水的月光,湖面上水平如镜,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今夜为何如此静谧?因为“潭面无风”,风平则浪静,才有第一行中湖光秋月、水天一色。“镜未磨”形象地写出月光下湖面的缥缈、朦胧之美,就像古时没有经过磨拭的铜镜一样,没有鲜亮的光泽。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一个“遥望”将我们的视野一下拉向广阔的八百里洞庭。此时,不仅可以欣赏到洞庭湖面之美,还可以看到美丽的山水之景。作者展开了奇丽的想象,给整幅画画上了点睛之笔:如果把月光下泛着银白波光的洞庭湖比作一个巨大的白色银盘的话,那么,湖中风景秀丽的君山就如同古时小妇人的青螺髻了!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读来饶有趣味。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认识“螺”,掌握“庭、镜、磨、螺、潭”5个生字。 ⑵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 ⑵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⑶学****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 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 1、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 2、教师准备: 写好古诗的黑板、古诗课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前三篇文章我们了解了大自然的美丽,今天我们来看看祖国风景名胜的美。谈谈自己到过哪些风景名胜,激发学生对风景名胜的向往。 二、自学古诗,感悟诗情 1、读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