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从1850年开始,一直延伸到当今的巴黎城市发展变化。
巴黎规划
科目: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史纲
1
目录
~18世纪的巴黎城市建设
——1870年的巴黎规划
2
法国首都巴黎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国际交往中心和旅游胜地。
巴黎是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世界名城。从12世纪以来,在规划和建设上既十分珍视传统的文化,又积极地适应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保持着城市面貌的统一与和谐。
此次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从1850年开始,一直延伸到当今的巴黎城市发展变化。
巴黎简介
3
12~18世纪的巴黎城市建设
一般以公元 888年为巴黎建都之始。到12世纪菲利浦·奥古斯都统治时期,在塞纳河上以城岛为中心,跨河两岸建设城市,形成巴黎市中心的雏形。
巴黎的城市建设在 17~18 世纪波旁王朝统治期间(特别在路易十四执政时)取得很大进展。这时期城市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塞纳河右岸,建成了香榭丽舍大街等多条干道和一批纪念性建筑物:卢佛尔宫东廊、卢森堡宫等;兴建了许多封闭式广场:公主广场、宫廷广场(现沃士日广场)、路易大帝广场(现旺多姆广场)、协和广场等。这些纪念性建筑同主要干道、广场等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区的建筑艺术中心。从18世纪起,当局对新建街道宽度和沿街建筑高度作出规定;1724年规定市区新建道路计划须经国王诏书批准;1783年又有关于新建街道宽度的规定。不过那时还没有城市的总体规划。
4
1851——1870年的巴黎规划
奥斯曼的巴黎改建计划和此后的建设
中世纪的巴黎已经是欧洲最重要的城市之一,结构上已经分成三个区域:塞纳河中的城岛,塞纳河右岸的别墅区,塞纳河左岸的大学区。这三部分在1370年用城墙围筑起来。(下图)
拿破仑一世执政,建成了星形广场(现戴高乐广场)、雄师凯旋门等。拿破仑三世时代(1852~1870)是巴黎城市规划和建设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其目的除了改善交通和居住状况、发展商业街道外,还企图把可供炮队和马队通过的大路修通到城市各个角落,消除便于起义者进行街垒战的狭窄小巷。
5
这个阶段主要完成了贯穿全城的“大十字”干道和两条环路,城市有了基本骨架。“大十字”干道的东西向主轴线以卢佛尔宫为中心,西至星形广场,东至巴士底广场和民族广场;南北向轴线由斯特拉斯堡大街、赛巴斯托波尔大街和圣米歇尔大街构成。两条环路是:内环,在塞纳河右岸,大体沿原路易十三和查理五世时期的城墙遗址,在左岸为圣·日耳曼大街;外环,为拆除1785年城墙后建成的大街。同时建成一批新的广场和纪念性建筑(如民族广场、共和广场和卢佛尔宫北翼等)。主要的纪念性建筑大都布置在广场或街道的对景位置上。以卢佛尔宫和雄师凯旋门为重点的市中心,将道路、广场、绿地、水面、林荫带和大型纪念建筑物组成完整的统一体,成为当时乃至现今世界上最壮丽的市中心之一。
1851——1870年的巴黎规划
6
巴黎改造对世界城市的影响
巴黎改造在规划上最值得借鉴的景观要素是:纪念意义的大轴线、林荫道、联络各广场的三叉放射性道路、大绿地、大广场。17世纪和18世纪的林荫大道是最常见的一个元素,用整齐排列的树木建立起空间的界限是法国人对环境设计史一项重要贡献。同时影响深远的还有由联系统一的建筑立面限定的中央设有纪念雕塑的居住广场。
1851——1870年的巴黎规划
但法国巴洛克美学实践最具影响力的方面,是能够将林荫轴线,圆形广场,以及处在不同长度和不同角度放射状道路焦点的具有明确几何形状的规整形广场全部联系起来——将她们组织成覆盖整个新建区甚至整个城市的集合整体。
7
巴黎改造对世界城市的影响
1851——1870年的巴黎规划
(2)许多城市采用巴黎的城市空间布局模式对其已有的城市进行旧城改造。这些新兴的城市采用了大轴线的规划理念,中间串以广场,设置城市公园绿地等。巴黎的经典改造给予了借鉴意义。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在巴黎举行的几次世界博览会给城市建筑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如埃菲尔铁塔(1889)、大宫和小宫(1900)、谢洛宫(1937)等。它们的出现,形成了几组新的建筑群,其构图轴线同城市原有建筑群轴线相互交织,形成很多对景和借景,丰富了城市面貌。
8
大巴黎区的发展
第三共和国时期(1870~1940), 在 1845 年城墙的位置上建成了最外层环行道。1925~ 1930年,最后确定了市区界线,将布洛宫森林公园、旺塞纳森林公园和环城狭带包括在内, 面积 105平方公里。1932~1935年,制定了半径为35公里的大巴黎区整顿规划。但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