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胃肠道息肉的诊断与防治
胃肠息肉是指胃肠黏膜隆起局限性增生凸起到腔内而形成的
过度生长的组织
其大体表现、组织结构和生物学特性可各不相同。
发病原因很多:
主要与家族遗传因素、炎症及其它慢性刺激、
种族、饮食成分(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素)
等因素有关。
主要表现
胃息肉一般无症状,可出现中上腹不适、嗳气。
大肠息肉可表现为腹胀、腹痛、腹泻、便秘、肛门坠胀感、便中带血等表现
总体上的分型有:
●按大体形态学或组织学、病理、病生、病变性质等。
目前国内外较多的是Morson的组织分类,
肿瘤性、错构瘤性、炎症性和化生性四类。
●根据息肉数目:分为多个与单发。
●根据有蒂或无蒂:分为有蒂型、亚蒂型(广基型) 、扁平息肉
●根据息肉所处位置
分为食管息肉、胃息肉、小肠息肉、大肠(结肠和直肠)息肉等,
其中以胃和大肠息肉最为常见。
●根据息肉大小:
,~,~,~,
不仅能反映息肉的良恶性的可能性,同时判断内镜切除的可能性及难度。
分型
●胃肠息肉可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种
★真性息肉又称息肉样腺瘤。其病变性质属于肿瘤性增生,可发生癌变。
★假性息肉则为炎性黏膜增生而形成的息肉。
分类
●息肉越大, 癌变率越高
●息肉数目越多,癌变率越高;
●息肉的病理类型中腺瘤绒毛成分越多,癌变率越高;
●带蒂的腺瘤样息肉癌变率较低,而广基腺瘤样息肉癌变率较高;
●直肠息肉癌变率较高
胃肠道腺瘤性息肉癌变与否,与许多因素相关,
胃肠道腺瘤性息肉容易癌变,被认为是胃肠道癌前病变
胃息肉
非肿瘤性息肉
肿瘤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
错构瘤性息肉
炎性息肉
异位性息肉
扁平腺瘤即管状腺瘤
乳头状腺瘤即绒毛状腺瘤
恶变机会不高
很高的恶变倾向
●炎性息肉无恶变倾向;
●错构瘤性和异位性息肉很少发生癌变。
●增生性( 再生性)息肉由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及固有腺体组成,细胞分
化良好,有时伴有间质增生和排列紊乱的平滑肌束,这种息肉一般可
发生多个,但很少发生肠化,癌变率较低,仅 1% 左右。但增生性息
肉长大后可发生局部异型增生( 腺瘤性变) ,也可发生恶变,而且在
有息肉的胃内同时存在癌的发生率可达 %-13% ,故在发现胃息
肉时应仔细检查整个胃。
●腺瘤性息肉属真性肿瘤
●占胃息肉的 10%-25%
●其发生率随年龄而增长,男性比女性多见( 2:1 )
●好发于胃窦部
●多数为广基无蒂的扁平腺瘤,或蒂粗而短,较少为有蒂
或呈乳头状( 绒毛状)
●组织学分类( 按 WHO 分型)
管状、
乳头状( 绒毛状)
管状绒毛状混合型
常伴有明显的肠化和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癌变率很高,达 40% 左右。其中尤以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一般当息肉的直径超过 2 厘米时需警惕恶变。
山田分类,以胃息肉为例,
山田将胃内隆起性病变按其形态的不同,不论其性质将其分为四型,
I型:呈丘状,隆起的起势部较平滑而无明确的境界;
Ⅱ型:呈半球状,隆起的起势部有明确的境界;
Ⅲ型:有亚蒂,隆起的起势部略小,形成亚蒂;
Ⅳ型:有蒂,隆起的起势部有明显的蒂部。
息肉的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