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2
文档名称:

汉字的构造ppt.ppt

格式:ppt   大小:2,020KB   页数:5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汉字的构造ppt.ppt

上传人:用户头像没有 2018/2/6 文件大小:1.97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汉字的构造ppt.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四章汉字的结构
第一节汉字结构理论
第一节汉字结构理论
第二节“六书”阐释
一六书说
关于汉字的结构,传统有“六书”的说法。“书”古代指写字,也指写下的字,故“六书”从字面上讲就是六种字的意思。“六书”之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朄九数。”至于六书的细目,到汉代才有记载。
汉代记述六书细目的有三家:
一为郑众,《周礼·地官·保氏》注中引郑众的话:“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一为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云:“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第一节汉字结构理论
一为许慎,其《说文解字·叙》说:
“周礼八岁人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抽,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不仅指出了六书各书的名称,还给每一书下了定义,举了例子。
《汉书》: 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周礼》注: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说文》: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三家渊源
汉志(今删其要,以备篇籍。) 七略
郑众(父子) 郑兴(师生) 刘歆
许慎(师生) 贾逵(父子) 贾徽(师生)

一般兼取《说文》的名目和班志的顺序,则为: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对六书说的质疑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卷三:“保氏六书之说条理甚备,唯古书决不之及,唯许慎《说文》、郑康成注《周官》称焉。然皆出歆之传,盖创造于歆而伪附于《周官》也。”
张政烺《六书古义》:“两千年来疑六书之说者,惟康有为一人,见《新学伪经考》卷三汉书艺文志辨伪,虽多偏激之言,实多精卓之识,览者可慎取焉。”(史语所集刊第十本)
吕思勉《字例略说·论六书》(1927 ):“学说不能突然而生;而既经发明,亦必有人祖述。……自周初至汉末,历时已逾千年;《周官》固战国时书,其距汉末,亦数百载;果使其时已有六书之说,安得自许以前,迄无用其法著字书者?”
“且六书之说,岂可以教学童哉?……晚近闾里书师,其教学童,犹用《三字经》、《千字文》等,其法盖传之自古。若以六书之说教学童,是犹今之教学童者,用字典分部之说也,有是理乎?”
“又六书之说,许似不甚明了。……学问历时愈久,则研究愈深;研究愈深,则立说愈密。果使作《周官》之时,已有六书之说,至许君时,研究者必已甚多,某字当属某书,当早有定论,安得茫昧如此乎?故六书决非古说也。”(《文字学四种》,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98页:“把‘六书’解释为‘造字之本’,大概是汉代古文经学派的‘托古改制’。”
姚孝遂《许慎与〈说文解字〉》21页:“不仅仅是西周,即使是春秋战国时期,我们今天没有任何理由相信已经形成了系统的‘六书’理论。‘六书’理论的形成,只能是在人们对于文字形体作了系统的、全面的、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后的事情。而西汉以前没有作过这样的工作。”(中华书局,1983)
坚持六书说的理由
(1)汉人近古,其说一般不是没有根据的。
(2)一种学说产生以后,长时期不被人提及、仿效,历史上不乏其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汉书·艺文志》:“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颜注:孙武也。齐孙子八十九篇。颜注:孙膑。”
六书评价
1、六书说是符合汉字造字特点的学说。
《说文叙》:“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俗儒啚夫,翫其所****蔽所稀闻,不见通学,未尝覩字例之条,怪旧艺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祕妙,究洞圣人之微恉。”
《说文·马部》:“马,怒也,武也。象马头髦尾四足之形。”
《斗部》:“斗,十升也,象形,有柄。”
《虫部》:“一名蝮,博三寸,首大如擘指,象其卧形。”
2、六书说是汉人归纳的条例,必不能尽合历代所造之字。
王筠《说文释例》卷一:“六书之名,后贤所定,非皇颉先定此例,而后造字也。”
3、许书定义过简,体例不严,是后世聚讼纷纭的主要原因。
4、应该批评地继承六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