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前言
——倾听古代诗人诗话金堂的声音
中国是诗的国度。“断竹、续竹、飞土、逐宍”,早在人类生活最原始的阶段,人们就能用诗歌韵语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即达三百零五篇,而有目无辞的笙诗尚不在其列。随后,又有楚辞、汉乐府民歌、汉文人五言诗、南北朝乐府民歌及南北朝文人诗。至唐代,诗歌更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独领风骚的汉文五、七言古今体诗的高峰,其诗作总数无法统计。李白、杜甫成为古今诗坛上最为耀眼的双子星座。在以词、曲为一时之盛的宋、元时期,诗歌仍占据重要一席。明、清以还,诗的歌咏迄未断绝。中国古代诗歌以其特有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已成为我国文学发达无可争辩的标志。诗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槠神,诗人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传统,表达故园之恋、家国之情的情结,不仅使诗歌成为诗人抒情达志的工具,而且成为劳动人民的战斗武器。流传到现代,诗歌自然能起到宣扬主义、褒扬时代精神、表达时代理想、表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的作用,达到“厚人伦”、“美教化”的目的,中国古代诗歌体现了劳动人民艺术创造才能和中国古代文人的创造智慧,无疑能有力地启发和推动后世作家释放灵感,促使他们以批判继承的态度,以“拿来主义”的精神,充分汲取中国古代诗歌的精华,增加他们创作的新鲜血液和营养,从而充分体现后世作家作品的时代性。
厚古薄今固不可取,数典忘祖亦无可恕。凡华夏之脉,炎黄子孙,无不在思想文化层面受到诗歌永恒光辉的照耀。
历史上的金堂,位居东西川的锁钥之地,扼成都到川北古道的咽喉。金堂境内的“八景”享奢蜀中,晨钟暮鼓、香灯宝花的古刹名寺更是扬名海内外。文人学士、迁墨骚客留连忘返于此,吟诗题词刻碑,在这里留下了大量诗篇。先有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香阁披青磴,雕台控紫岑。叶齐山路狭,花积野坛深,萝幌栖禅寮,松门听梵音。遽忻悟妙躅,延赏涤烦襟”,精致地绘山描心,因而情景交融的美妙诗篇;
后有民国于右任“楠生石合见精诚,五百年间愿竟成。众口流传唐故事,山腰磨灭宋题名。林泉如意难逃隐,雷雨连宵正放晴。明月不来亦何憾,大云顶上看云行”,那样潇洒豁达的留墨题吟。中间更有晚唐李商隐、五代花蕊夫人、宋代陆游、明代杨升庵、清代李调元等人纷纷在此间留诗题壁而芬芳至今。至于邑内诗人,更是吟三江、状风物,争先表达对家乡的炽热爱恋。仅嘉庆县志中即留名诗人70余位,出现诗集数十本,但历经兵燹灾祸的沧桑变化,留存至今仅仅剰下3本。文献散佚,令人痛心。三中全会后,诗坛从十年动乱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再现活跃气氛。后代诗人从先咏中汲取营养之心显得十分迫切。鉴于上述理由,我们萌发了收集、整理“历代诗人咏金堂”的念头。
还在上个世纪末,我们便着手准备。整个编撰过程,既是沉醉古代同邑先贤精神魅力的过程,也是与先哲对话后的思考过程,更是充满酸甜苦辣的生产过程:往往为寻一字出处而绞尽脑汁遍访故纸堆,有时也为一正确义项拈断数茎须。我们之中虽然有的已逾古稀、体弱多病,有的工作繁忙,目不暇接,却依然放弃休息,见缝插针,以严谨的治学精神于严寒酷暑之中,不厌其烦,逐诗逐字点检校勘。如此努力,不过为保存文献,方便后人为当代学诗、写诗的人们提供点艺术营养,并希望藉此帮助人们了解家乡金堂,认识金堂进而热爱金堂,以满腔热情更加努力的建设可爱的家乡金堂。
在此书的搜寻范围方面,诗作包括过去曾隶属金堂的青白江地区。书目方面除了县内以外,我们去过省、市图书馆查找,鉴于《舆地纪胜》和嘉庆《金堂县志》中已全录了唐宋时代有关金堂的诗作。我们未再翻录《全唐诗》和《全宋诗》。而在査找顾嗣立编的《全元诗》和钱谦益编的《列代诗集》明诗部分时,在两书340和1200余位元、明诗人作品中都没有找到有关金堂的诗篇。这显然是不符合当时事实的。在无可奈何中,实感遗憾。清代诗选,主要依靠乾隆嘉庆和民国时代编纂的三部金堂县志以及现存的清人诗集。民国时代的诗均选自多本作家的诗集。而我们选诗的时代下限也仅止于解放以前。这是因为解放以后,古典诗词创作不多,文革以后的大量新作则多数被当代各级诗词学会的诗集载录,不需要我们去收集。但只有一个例外,就是对乡贤周重能先生的的作品。周先生早年毕业于国立成都大学中国文学系,长期执教于省内各名牌高中,不仅蜚声教界,而且尤
擅诗词。解放前后作品除文革中被毁者外,目前尚遗留诗词近三千首,其中有关金堂的多系描绘先生家乡之作,而这些正是我们寻找的诗篇中所欠缺的,他的诗作虽已由其高足弟子张学渊先生辑录,但尚未完全出版,因此我们全部予以收录。只在解放后作品中尽可能加上作诗年度,并将作者时代改为现代以示区别。另外还有一些人的作品虽然与金堂无关,但诗中爱国悯民之情跃然纸上。如让这些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较髙的作品从此散失,实在可惜,所以作为附录予以辑存。至于酬答之诗,除与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