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六讲
拜物教之癫狂
——《资本论》及手稿之哲学解读
第六讲拜物教之癫狂 ——《资本论》及手稿之哲学解读
三十三年磨一剑
剑走偏锋小资寒
削却心中拜物教
信仰之树可参天
一、三十三年磨一剑
《资本论》的诞生
《资本论》写作发表的几个阶段
三十三年磨一剑
本讲将马克思《资本论》的写作和发表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857年10月—1858年5月。这个阶段马克思呕心沥血写下了《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也就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苏联人在1939-1941年以德文出版时加的标题,后闻于天下)和《导言》,这也是《资本论》的第一稿。
第二阶段:1861年8月—1863年6月。这个阶段马克思写成了一部由23册笔记组成的新的手稿,即《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也即《资本论》的第二稿。
第三阶段:1863年—1865年。马克思在上述手稿的基础上又写出了《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也即《资本论》的第三稿。内容分为三部分,基本相当于后来《资本论》的第一、二、三卷。
三十三年磨一剑
第四阶段:1867年9月14日。经过又一年的整理,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出版。
第五阶段:1872年—1875年。《资本论》的法文版第一卷分九辑共44个分册出版。
第六阶段:1885年7月。经过恩格斯精心整理的《资本论》第二卷在德国汉堡出版。
第七阶段:1894年12月。恩格斯在做了大量的增补、修订工作后出版了《资本论》的第三卷。
第八阶段:1905—1910年。受恩格斯委托,考茨基将《资本论》第四卷(即《剩余价值论》)分三册陆续出版,书名为《剩余价值学说史》。这部分是《资本论》的历史批判部分。
三十三年磨一剑
目前国内中译本有以下几种:1930年,陈启修依据德文版参考日文版而翻译;抗战时期有郭大力、王亚男译本,解放后全国发行;由中央编译局依据德文版参考俄文版翻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25卷及单行本;由中央编译局依据德文版翻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以及单行本(中文2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资本论》第一卷,此卷依据法文版由中央编译局翻译
二、剑走偏锋小资寒
⑴唯物史观的圣经
⑵剩余价值的秘密
⑴唯物史观的圣经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树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
⑴唯物史观的圣经
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选集》2卷P83)
⑴唯物史观的圣经
历史决定论(承认社会现象、历史事件具有必然性、规律性、因果制约性的哲学观点。)
历史非决定论(把社会生活看作是一幅杂乱无章,由偶然事件堆积起来的图画,强调人的意志绝对自由。)
机械决定论
辩证决定论
推荐书目:波普尔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