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试比较中国古代书院与当代大学学校教育 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111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试比较中国古代书院与当代大学学校教育 论文.doc

上传人:xunlai783 2018/5/20 文件大小:11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试比较中国古代书院与当代大学学校教育 论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试比较中国古代书院与当代大学学校教育
——以清代莲池书院、广雅书院、学海堂为例分析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促使文化传播与继承的载体无疑应该是一个集教育、讲学、学术交流与研究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机构——书院。书院的主要内涵是聚徒讲学,书院的历史更是千年有余;实际上追溯到孔子的时代,孔子打破“学在王宫”而自由讲学便是最早的萌芽。而书院其名,最早见于唐玄宗时期的丽正书院与集贤殿书院,清人袁枚云:“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而自宋代之后千余年,经过逐渐演变、发展,书院已无可非议的成为研讨教育和学术的基地。
然而,学术界对书院的关注较少,主要原因是清代书院延续并强化了元、明两代书院的官学化趋势,人们习惯于把书院看作科举的附庸,缺乏自由度和学术创造力,而少有作为单独对象来研究,成为独立的领域。
从数量上看,确实清代绝大多数书院是课考时文,应对科举,但不能因此而机械化全盘否定其存在价值。无可否认,在考课式书院之外,清代还存在诸如苏州紫阳书院,长沙岳麓书院,保定莲池书院,以及阮元创设的诂经精舍、学海堂等不专以时文帖括为尚,而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书院,也正是这些为数不多的书院,更为世人推崇,闪烁着清代书院自身特有的光芒和气质,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
至此,我仅从这些优秀的书院之中选取莲池书院、广雅书院和学海堂为例,希望尽量复原当时书院生活的原型,以窥得他们教育模式中的优良传统,并与我所就读的中国人民大学作比对,发现其中异同,取其精华作为借鉴,希望能有所收获。
一、书院性质
中国古代书院实质上是一种综合型多层面的文化教育组织的模式,它具有多种功能。书院属于一种民办官助的教育组织模式,与官学不同,它与政治的联系不如官学紧密,是官学的重要补充。
在书院中多功能中,包括学校教育、刊刻藏书、学术研究与交流等,我仅从学校教育这一个角度出发,进行叙述性介绍与观点的阐发。
二、以山长为中心的学校行政模式

古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一个书院聘请一位明贤大儒作为山长,普通方式是由省会的大书院由督、抚会同学政酌商聘请,也有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往往一些博古通今的名儒大贤,或退职的官员,不愿束缚在仕途中,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进行教学,于是退隐深山到自由讲学的场所,潜心讲学,朝廷鞭长莫及。
书院的主持者多称为“山长”,也有称“主讲”“掌教”“洞主”的。清乾隆时改称“院长。另外有“副山长”“讲书”“助教”“监院”等协助山长工作,组成以山长为中心的教育行政体制。
山长在社会上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或学术地位,自宋代书院兴起后,充任山长的有的是名儒大贤,有的是退职的官员。他们除讲学之外,总领院务。可以说,
他们类似今天学校的校长,对学校负责。
需要注意的是,自元代起,随着书院官学化,山长皆从官授,列入官制,“例以下第举人充山长”。到了清代,比较大的书院山长都是由进士以上的致士名宦充任,虽然官学化日益严重,然而进士、举人出身的山长各有专长,皆负一时之望,也有不少思想开放前瞻之人,使得书院学术文化一脉相传,不乏创新。(参见《学海堂部分师生情况表》)

助教:北宋时设置。《玉海》载:“祥符二年(1009),诏应天府新建书院,以曹诚为助教。”
其实,在今天的大学里,每个教授同样配备一名助教,助教的学术水平不及教授,这也多作为他们学习教课、积累经验的阶段。
讲书:南宋时设置。
类似于今天的讲师,书院既是学术交流、研讨之地,必然博采众长,不可只局限于一位大儒,每位讲师各有所长,生徒根据自己的意愿择师,更是自主选择的专向发展,教师可根据兴趣和能力因材施教,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监院:宋代书院设有堂长,元代书院设有直学,皆为监院前身。其具体职责为管理书院财政,图书,生徒膏火奖赏,管理人员之考核与罢选等日常事务,但其主要责任还是在督导生徒,考其言行,协助院长工作。也可直接与巡抚、学政联系,传达其指令,实际上由是地方政府管理书院的代表,负有监督山长的特殊使命。
属于监督部门,这里书院的行政体系也明显借鉴了政治管理模式,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及监督,两者缺一不可,书院也如是。
学长:或称斋长,在小型书院如没有设监院的,往往设学长来代掌教员管理的责任,如稽查学生出入,管理住院事务,在院约束生童,以及考试时收发卷,分给奖赏、写榜等。
副讲:他的职责是协助山长,“批阅文字,辨析疑义”。要求“礼聘本省通五经、笃行谊者为之”。
堂长:清代堂长职责小了,乃是“立诱调和洞中学徒,遵巡行督视课业勤惰”,相当于今天的辅导人员。而堂长的选择指定,由“主洞、副讲即择学徒之优者为之;不称(职),则更易”,又相当于今天的班长。
除堂长外,另设有管干、典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