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毕业论文附录文献资料汇编
【特别说明】此篇日志是由于搜狐博客网络功能的限制而单列出的附录,本应在原文的第四节
四、文献原文汇编
《雪江归棹图》卷因其是传世作品,在流传过程中又由于其作者的特殊性,使得此卷在历史长河的流传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文献著录,笔者尽可能将有关此图的重要文献著录原文汇编于此,希望对今后研究此图的学者起到基础性的铺垫作用。
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
宣和主人花鸟雁行黄、易,不以山水人物名世,而此图遂超丹青蹊径,直闯右丞堂奥,下亦不让郭河中、宋复古。其同云远水,上下一色,小艇戴白,出没于淡烟平霭间,若轻鸥数点,水穷骤得积玉之岛,古书槎蘖,皆少室三花,快哉观也。度宸游之迹,不能过黄河艮岳一舍许。何所得此景,岂秘阁万轴一展玩间,即晓(按:原跋为"得"字)本来面目耶。后有(按:原跋无此字)蔡楚公元长跋,虽拖沓不成文,而行笔极楚楚,与余所藏题《听阮图》同结构。一时君臣于翰墨中作俊事乃尔,令人思艺祖,韩王框(按:原跋为"椎"字)朴状。
又
据蔡楚公题有四图,此当是最后景耳,题之十又六年。而帝以雪时避狄(按:原跋无此字)幸江南,虽黄麾紫仗斐亹于璚浪瑶岛中,而白羽旁舞,更有羡于一披蓑之渔翁,而不可得。又二年而北窜五国,大雪没驰足,缩身穹庐,与食毡子卿伍。吾尝记其渡黄河一小词,有云:"孟婆,孟婆,你做个方便,吹个船儿倒转"。于戏,风景杀且尽矣。视"雪江归棹"中王子猷何啻天壤,题毕不觉三叹。
明詹景凤《东图玄览》
宋徽庙《雪江归棹》一卷,长丈余,细绢。画山水楼台树木,虽行笔草草,不着于意,而笔极细,意极精。期间寒林翠竹,乔株古干,几致千木,而层峦叠嶂,深入无际,散入无象,于函蓄巨矣。乃笔法则冲逸雅畅,劲不峭而微不眇,奇作也。第以所步之江山若是广,民居村落之若是众,楼台观阁若是之稠叠,而独写一人,寥寥焉棹一小艇归,便是高而无民,贵而无位,自非盛世帝王景象。后有蔡京题跋,京书法大令,经寸许,大字亦佳。其卷装潢珍甚,亦非人间所可常有。两轴头则青亚姑,长几经寸,包手则采缂丝,卷首古锦一片,长六尺五,六寸,四围采花阑中用兰丝为地,横一金龙,而兰丝之色鲜美如空青然。
明孙氏《续书画跋跋》
王氏跋二。一跋云:"宣和主人花鸟雁行黄、易,不以山水人物名世,而此图遂超丹青蹊径,直闯右丞堂奥,下亦不让郭河中、宋复古。后有(按:原跋无此字)蔡楚公元长跋,虽拖沓不成文,而行笔极楚楚,与余所藏题《听阮图》同结构。"
次跋云:"据蔡楚公题有四图,此当是最后景耳。"此图应系画院供奉人代作。
明张丑《清河书画舫》
王敬美尝以百千购藏宋徽宗《雪江归棹图》卷,绢本,细着色,御题,玺押全。其布景用笔大有晋、唐风韵,当为辰翰中第一。向曾质长兄伯含所。丑从府君东归,屡经拜阅。
明汪珂玉《珊瑚网》
画长五尺,在绢上,横卷,瘦金题首《雪江归棹图》,上用双龙小方玺半边字,若今之挂号然。卷后有"宣和殿制"四字,作瘦金体,上用御书瓢印,下有御押"天下一人"字,其王司寇二跋,已刻《弇州续稿》中,又董跋。吴瑞生所有王右丞《江山雪霁卷》,后竟归程季白,季白与余善,故获睹其珍秘。
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
绢本,横卷,长五尺。
《雪江归棹图》瘦金书题首,上有双龙小方玺半边字。
宣和殿制瘦金书,上有御书瓢印,下有"天下一人"御押。
清吴升《大观录》
平远山峰,以青墨烘晕天色,衬出有群山冻合惨凛气象,下长坡不皴,焦墨杂谈绿染林树,高四寸许,点叶枝柯,设赭色缀轻粉作雪。人家、村落散聚江皋山麓间,江景俱勾染,芦苇夹叶,有点金者,晃耀之状可掬,小艇在雪荡漾,人物亦纤小,格制颇与晋卿《渔村小雪》相似,但气韵风度凝重苍古,直入王右丞堂奥,洵天纵之艺能,六法之大成也。蔡楚公书法殊严整,不类其人品。系绢本,高一尺,长四尺五寸。
清阮元《石渠随笔》
宣和《雪江归棹图》,细绢本,笔极细秀,气韵深静,展阅之,觉江天寒色逼人。瘦金书极劲,后幅有大观庚寅太师楚国公致仕宦蔡京跋,字乃学宣和书,圆润秀拔,乃知次公亦复以文翰见契。故米芾虽讥其不得笔,犹以书家待之也。外间伪作蔡京书者,极恶劣,殊不知其不尔也。
清《石渠宝笈·续编》:
宋徽宗雪江归棹图
【本幅】
绢本。纵九寸五分。横六尺。水墨画江天霏雪楼阁村舍。隐见山林中。岸舟曳纬远帆初来。款雪江归棹图。宣和殿制。钤印四双龙小印。御书。瓢印。宣和。大观。有徽宗押。口子号装潢存半。御题行书。
山如韫玉各分层。水自拖银波不与。艮岳宁。惟擅花鸟。化工多处固多能。窜改右丞姑弗论
跋存楚国信非夸。以斯精义入神思。为政施之岂致差。巳亥仲冬。御题钤宝二。几暇怡情。得隹趣。
太保弆珍张相索。王家靳固竞无危。羊脂玉作签仍在。鱼胆青为轴涉疑得一函三王论具。借唐标宋董言奇。吴门未煜重装识。岂镇定楚弓楚得之。庚子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