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医食疗药膳的与养生
中医食疗学,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研究膳食在人体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及其应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包括食物疗法和药膳疗法.
什么是食疗?
食疗又称食治,即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通常认为,食物是为人体提供生长发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可食性物质。也就是说,食物最主要的是营养作用。其实不然,中医很早就认识到食物不仅能营养,而且还能疗疾祛病。
?
药膳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或由食物,或食物与药物配伍组成,采用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制成一种既能果腹,满足人们对美味食品的追求,同时又有保健、预防、治疗作用,美味可口,色、香、味、形俱佳的特殊膳食品。
食疗的发展
1)萌芽时期:远古(食医、疾医、疡医、兽医)-殷商(《汤液经》《山海经》酒发明)
2)奠基时期:《黄帝内经》的问世为食疗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张仲景食疗内容:确定食疗的原则,选用不少食疗方剂,比较详细论述食禁问题。
3)发展时期:魏武帝-《四时御食物》-建立“食制”;《千金药方》-专列“食治篇”;《食疗本草》-我国第一部食疗专著。
4)兴盛时期:《太平圣惠方》-病时治病、平时养神(食疗食养)。《饮膳正要》-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将我国食物本草研究从着重“食治”推进到着重于“食补”的新阶段,是中医食疗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食疗学的日趋成熟和高度发展。
5)《本草纲目》-收集的食物资源丰富、保存了不少有关食疗内容的佚文、收集大量的食疗方法,是食疗学科形成的代表性著作;《随息居饮食谱》-进一步说明辨证论治在食疗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也标志着明清时期食疗学已经走向成熟。
6)完善时期:科普性、丛书性、专著性食疗书籍的大量问世。
药膳的分类
分为食疗中药,食疗药膳两类。
:禀赋于先天,影响于后天,增强于锻炼。
: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继承了古代及现代体质分型方法的临床应用性原则,以及现代学者以阴阳、气血津液的盛衰、虚实变化为主的分类方法。把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淤血质、抑郁质、特禀质九种。
1)平和质-食疗养生
①气味调和
平和质的人应力求五味调和,不可偏嗜。五味各有所归之脏,兼有寒热之性,欲使人体阴阳平衡、气血充盛、脏腑协调,必须均衡地摄入五味。不使五味有所偏胜,以保正气旺盛,身体健壮。
寒温适中
平和质者饮食要寒温适中,不宜过于偏食寒性或热性的食物,以免日久影响机体的阴阳平衡,引起体质的变易。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选择平性或稍具温、凉之性的食品。也可以利用相反的食性而调节食物的寒温之性,如水产品鱼、鳖之类多有寒凉之性,烹调时多佐以葱姜等调味品,或加料酒,可借其辛温之性以消除水产食物的寒性。
春季忌食食物
忌吃羊肉、狗肉、鹌鹑、荞麦、炒花生、炒瓜子、海鱼、虾及辛辣食物。忌食生冷油腻之品。应少食酸味食品,因中医认为春季为肝气旺盛之时,多食酸味食品会使肝气过盛而损害脾胃
四是食疗-春季肝
春季阳气初升,万物复苏,升法向上,顺畅调达。春宜升补,既顺应阳气升发之性,食性宜清轻升发,萱透阳气。但应注意升而不散,温而不热,不过用辛热升散之品。宜多食蔬菜,如菠菜、韭菜、芹菜、春笋、荠菜等轻灵萱透、清温平淡之品,均宜摄食。
水炒香椿鸡蛋
【配料】鸡蛋、香椿苗。盐、味精。
【制法】锅内加入一勺水,烧开,调味。加入打好的鸡蛋,炒熟装盘。撒上焯好的香椿苗。
鲜笋老鸭汤
【配料】老鸭200克、鲜笋150克,玉米粒、枸杞子各少许。盐、味精、胡椒粉、姜片、清汤、料酒、植物油。
【制法】将鲜笋去壳洗净切片,焯水备用;老鸭处理干净、切成4厘米见方的块,用沸水焯透。锅放油烧热,放姜片、鸭快炒干,加入清汤、料酒、盐,移至高压锅烧15分钟。将鲜笋、玉米粒、枸杞子加入老鸭汤,用盐、味精、胡椒粉调味,烧沸即可。
【服法】佐餐食用。
【功效】清热去火、补血养阴益气。
②四时食疗—夏季心
夏季阳气隆盛,气候炎热,其性如火,万物繁茂。夏宜清补,应选用清热解暑,清淡芳香之品,不可食用味厚发热的食物。宜多食新鲜水果,如西瓜、番茄、菠萝等,其他清凉生津食品,如金银花、菊花、芦根、绿豆、冬瓜、苦瓜、黄瓜、生菜、豆芽等均可酌情食用,以清热祛暑。
③四时食疗—长夏脾
长夏为夏秋之交,此时天热下降,地湿上蒸,氤氲熏蒸,湿气充斥,为一年之中湿气最盛的季节。长夏内通脾气,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湿盛于外,困阻脾阳,运化无力,每见四肢困倦、胸闷腹胀、食少纳呆、呕恶腹泻、尿少水肿等水湿内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