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2
文档名称:

篆刻论文作业.doc

格式:doc   大小:51KB   页数:3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篆刻论文作业.doc

上传人:marry201208 2018/6/8 文件大小:5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篆刻论文作业.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对明清时期篆刻的总结
明清时期篆刻全面复兴,涌现出众多流派,成为与书画艺术相并立的艺术创作。闲章大量出现,咏志抒情,自表胸臆,不一而足。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令后世高山仰止的篆刻大师,如何震、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吴让之和黄士陵等。按照篆刻自身演绎规律来分析,明清时期篆刻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文彭、何震时代为转折期,走出宋元低谷。文彭和王冕一样,对印章材质有创造性发挥。“文彭之印”因年深月久,风化剥蚀,线条有些磨损变形,装饰化较强,“印”字三撇画变成小圆圈,“文”字形中增加三撇画。何震在吾丘衍提出“印宗秦汉”理念后加以实践,开创以刀法抒情的先声,“听鹂深处”冲刀流利,刚劲迅猛。二是“扬州八怪”时代为过渡期。“扬州八怪”印名为书名所掩,书以偏怪著称,印章创作却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成就突出的是高凤翰、汪士慎和郑板桥三人,更重要的是,“扬州八怪”时代是篆刻史中浙皖两派交替的过渡时期。三是职业篆刻家时代为高峰期,有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吴昌硕和黄士陵等。第一、三阶段评述较多,对“扬州八怪”篆刻意义涉及较少,所以本文作重点分析。扬州是中国商品经济最早萌芽的地方,也是东南沿海经济中心,所谓“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盐务,竞尚豪奢”。扬州因盐业而成繁华之地,高度的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繁荣。嘉庆初年,伊秉绶担任扬州知府,成为扬州书法发展的领军人物。扬州徽商居多,经商致富后,对文化需求更加突出,于金石书画有浓厚兴趣,刺激了本地书画业发展,乾嘉年间寓居了一大批书画家,“扬州八怪”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扬州八怪”作为乾嘉年间最负盛名的书法群体,因书名太盛而掩盖了印名,实际上在篆刻方面亦颇有建树,其中高凤翰、郑板桥和汪士慎三人为高手,金农弟子罗聘大量收集印章钤拓,保存了许多重要的金石资料。高凤翰(1683-1749),字西园,号南村、南阜山人和西园居士等,54岁时右臂残废,改用左手,遂号后尚左生、丁巳残人,山东胶州人。因入仕途遭遇变故而入狱,昭雪后被罢官。收藏古印颇多,所作苍古润秀,出秦入汉,在“扬州八怪”中篆刻成就最高,“家在齐鲁之间”得汉印真醇之色。除此之外,还有多种样式,如瓦当形式“相思若循环”,鸟虫书“高凤翰印”,连珠印“西园”和切刀法刻“无道人”等。晚年以左手作印,更添诸多稚拙之趣,如“丁巳残人”。郑板桥(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书法上有“六分半书”惊世骇俗。印章亦作,但良莠不齐,“燮何力之有焉”是代表作。汪士慎(1686-1759),字近人,号巢林,又号七锋居士、甘泉老人和溪东外史等,安徽歙县人,寄居扬州,诗书画印俱佳,终生布衣,以鬻画为生。印章取法小篆而参合汉篆,以画意入印,法度之中别有意趣,如“七峰草堂”。因平生极少治印,加上印名为画名所掩,传世极少。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扬州有书画家二千多人,每个书画家都要使用印章,因而扬州不但是巨大的书画市场,也是庞大的印章市场,蕴藏了巨大的需求空间,和书画一样标价出售。《扬州画舫录》中记载丁敬刻印润格是“每字白镪十金”。“白镪”即上等白银,一方四字姓名印索银四十两,是一般普通人家一年的生活费。郑板桥书法润格是“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不比丁敬篆刻润格高。因“八怪十五家”,地域混乱和伪托很多,在扬州八怪的自刻印或书画用印当中,诸多之作带有明人旧习,但他们毕竟是书画文人,虽不能从本体上来发展篆刻,却不失为探索之路,如金农用印“龙虎丁卯”,边寿民用印“山阳人”,李   以草书入印“  ”以及杨法所用肖形印等。从“扬州八怪”用印来看,相互之间有唱和的情况,如高凤翰为郑板桥刻“七品官耳”,郑板桥为高凤翰刻“凤”等。“扬州八怪”用印有些是当时名家所刻,以西泠四家和邓石如居多,“扬州八怪”与丁敬以及邓石如多有交往。丁敬和金农为至交,私淑甚好,比邻而居,年纪仿佛,同嗜金石碑版和书法篆刻,自然志趣相投,相交终生。“西泠八家”隶书造诣尤深,着意篆隶,显然受金农影响,丁敬“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一心求变,不愿墨守陈规的思想见解对金农也产生了深刻影响。笔者查看邓石如年表,发现自1780年到1804年近20年时间里,邓石如数次去扬州。1780年春,时年38岁的邓石如寓居扬州半年,从此篆隶始知求变。1784年9月自怀宁抵金陵后赴扬州。1788年在扬州为罗聘治印
“山中白云”和“铁钩锁”,在边款中注明“两峰子写梅用此三字法,古浣子作印亦用此三字法。”1789年赴扬州,1790 年赴扬州赠罗聘“写生不貌寻常人”印,1791年、1794年再赴扬州,1803年去扬州,1804 年是他最后一次去扬州。邓石如寓居扬州多年,对维扬一带篆刻产生很大的影响,后有其再传弟子吴熙载锐意而出,将皖派艺术发扬光大。如今诸多可见的印作记录了“扬州八怪”与浙皖两派印人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