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IFAD中国项目精准脱贫绩效评价基于农民人均收入视角
摘要基于课题组在7省区1 356农户的调查问卷数据,采用双差分析模型对IFAD项目的扶贫绩效进行了测度;选用人均纯收入作为贫困代理指标,并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对项目干预的净效应进行了分析,分别采用核匹配和半径匹配()方法测算了项目的干预效果,定量评价了联合国IFAD中国项目对项目区受益人精准脱贫的实际贡献。研究结果显示:①IFAD项目脱贫效果显著:%,, 7万人, 3万人;②从收入结构来看,IFAD项目干预对贫困农户种植业收入增长的影响最大:采用DiD、包含控制变量的DiD、加权最小二乘DiD和PSM方法分析的结果显示,IFAD项目实施使项目受益人的种植业收入人均增长了1 ,;③从家庭特征来看,市场便捷程度和户主学历对IFAD项目干预效果的影响最大。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旨在提高IFAD中国项目脱贫绩效的政策建议:①应充分发挥联合国IFAD项目精准脱贫的示范效??;②加快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以优化贫困户的收入结构;③进一步加强贫困地区道路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词联合国IFAD;项目绩效评价;精准脱贫;双差分析(DiD);倾向得分匹配(PSM)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7)02-0126-09 doi:.1002-
贫困问题是关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性难题。如何消除贫困一直是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消除绝对贫困是实现我国共享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村贫困一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当前,我国已经吹响了消灭绝对贫困的冲锋号,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积极推进精准扶贫,为2020年实现“精准脱贫、不落一人”的目标而不懈努力。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简称IFAD),是一个致力于全球农村减贫使命的联合国专门机构。IFAD从1981年开始与中国政府开展了长达34年的反贫困合作,积极参与到中国农村的减贫事业并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16年,IFAD共向中国批准了29个项目,直接受益人4 393 300人, 亿美元。IFAD项目的实施,惠及中国西北、西南和中部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农村贫困地区。然而,IFAD中国项目的扶贫绩效究竟如何?IFAD中国项目的实施使项目区多少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哪些因素对IFAD项目干预效果的影响最大?农户收入结构对IFAD项目干预效果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现有的研究文献,都没能回答这些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将采用双差分析(DiD)和倾向得分匹配(PSM)法,对收入视角下I
FAD项目干预的净效应进行分析,以检验IFAD项目脱贫绩效和对农户收入结构干预效应的影响,旨在提出提高扶贫项目精准脱贫效果的政策建议。
1 文献综述
贫困概念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Holman 提出,认为贫困应按照满足家庭基本需要的物品量或支出量来衡量[1]。美国经济学家Orshansky用收入定义美国的贫困问题,她提出的贫困定义为美国官方统计机构所采纳,将购买美国农业部食品计划所包含食物费用的3倍设定为贫困线,如果某人的家庭收入低于由此计算出来的具有相同特征家庭的贫困线,这个人就被认为是贫困者[2]。我国学者童星认为贫困是一个复合概念,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称,因为收入水平低,导致一些生活必需品和基本服务无法得到满足的一种生活状况[3]。中国国家统计局从1998年开始使用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双指标衡量一个农户是否属于贫困人口。根据住户调查分户收支数据测算,2014年中国现行农村贫困标准为年人均纯收入2 800元人民币。世界银行根据对 34 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12 个最贫困国家贫困状况的研究结果提出,将 370 美元作为国际通用贫困标准衡量各价简化为
“1天1美元”的贫困标准[4]。世界银行2005年调整为“”,2015年又调整到“”。
基于收入视角的贫困,与生理最低需要相联系,低于这个需要,人就不能正常成长和生活。由于基本需求确定的复杂性,经济学家们在研究的基础上又提出贫困确定的相对标准。欧盟各国普遍采用人均收入低于中位数50%作为贫困线。1979 年以来,英国对贫困的定义是“家庭收入低于收入中位数的 60%”,中位数收入是指处于中间收入分配阶层的家庭所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