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对高校特殊体育教育的几点建议
残疾人体育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自八十年代刚刚兴起,到目前已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残疾人运动竞赛。相比之下,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深入研究有待提高。目前,在特殊学校就读的残疾学生基本上能保证至少9年的体育教育,而在占我国绝大多数就学残疾学生的辅读班和随班就读学校,残疾学生上体育课只能视学校的重视程度和教师能力而定,个别能力差的残疾学生也许就无法上体育课。如今残疾人和正常人有了同等的机会进入了大学的殿堂,事实上,在我们呼吁教育公平,残疾学生享受与普通学生同样待遇时,我们仅仅做到了不歧视,而关怀是要设身处地考虑他们的需要,帮助他们实现与社会的融合,无论在学习还是体育教育上,认识到这一理念至关重要。特殊教育的发展本身就滞后于教育的发展,在高校体育系统中,特殊需要学生的体育教育一直处于长期被忽视的状态,虽有相关政策的保障,但由于缺乏监督执行的机制,加之体育学科本身在大学中就处于比较不受重视的地位,对这一部分人群的课程以及相关研究较为薄弱。本文针对高校特殊体育教育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完善、加强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公平监督、约束与评价机制
在法制上重视、完善现有有关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法律、法规。加强法律、法规的真正实施,把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育工作纳入各种检查和评比。例如,纳入高校的评估体系。真正引起的高校重视,从而加大对残疾学生体育教育在体育教师人员培养、完善适合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教材、场馆设施上的投入。
二、加强从事残疾学生体育教学与锻炼的科研工作
当代,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关系的研究日益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但关于体育锻炼对残疾人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的研究报道却极为少见。在国外,有些学者曾做过关于残疾成年人参加体育活动对其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在国内,仅有为数不多的几位学者曾做过有关体育锻炼对弱智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然而,大范围的关于各类残疾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对其身心健康产生影响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要更好地开展残疾学生的体育活动必须有科研工作做保障,只有进行科学研究,才能不断地改进残疾学生体育运动方法,才能了解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以及体育活动带来的积极与消极结果;只有进行科学研究,才能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做到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使康复锻炼知识、方法、运动处方原理等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实效。医学、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均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体育科学也应为特殊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各种康复装置、康复手段、科学合理的锻炼处方是帮助残疾学生学会自立、自强的一种手段。随着《全民健身纲要》的施行和《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贯彻执行,我们有必要重视和加强残疾学生体育教学与锻炼的科研工作。
三、教材选择“普适性”和“个别化”的统一
教材内容选择是特殊群体体育课程中的难点问题。从目前高校体育保健大纲来看,这个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主要原因,是难以切合特殊群体的特殊要求,特殊群体的特殊性在于其个体化,这和课程的普适性原则存在着矛盾。关键是如何创造一定条件,把这种矛盾统一起来,这和普通学生的因材施教原则是相通的。但是,由于特殊群体的个体差异性更大,难度也就相应突出,这是目前特殊群体体育教育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从理论上说,不同身体状况的学生应有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