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论文
题目:浅析中国收入分配合理化
姓名: 李立立
学号: 2011102600
院系: 苏州研究院
班级: 社会工作硕士1班
授课教师: 杨志胡德宝
2011 年 1月4日
浅析中国收入分配合理化
收入分配是一个综合性的名词,它是一个包含许多相似、相近、或者相对概念的名词,不能混淆收入分配和财富分配、经济分配,收入分配是在国民收入分配基础上进行的,通过税收等政策工具进行收入分配的最终结果。
目前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环节。初次分配是指在生产活动中,企业作为是分配主体,将国民生产总值在国家、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分配,生产要素的提供与报酬支付的关系是初次分配的基本标准。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即通过税收、提供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手段进行,重点调节城乡之间、地域之间、部门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之间的收入关系,防止收入差距过大,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水平。然而无论在任何一个环节都避不开要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如何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是合理分配国民收入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收入分配或许不是衡量社会公平的最佳尺度,但却是衡量社会公平的最直接的尺度。
本文以笔者自己的知识范围为界,浅谈自己对我国目前收入分配的理解。文章以我国的收入分配的合理化为中心,围绕着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通过论述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发展历程、现存的收入分配问题来逐步阐述进行收入分配合理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最后笔者再为您呈现目前学界对进行收入分配合理化提供的可行性建议。试图为我国收入分配的概况进行简略的脉络梳理。
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
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经过建国以来几十年的发展,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的调整、完善,逐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在促进社会主义公平和效率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定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单一分配制度。
1978年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对原有的单一按劳分配体制进行改革,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使我国的收入分配方式由计划经济条件下单一的按劳分配转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必须认真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计算报酬,克服平均主义。
十三大在分配政策方面,开始触及到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强调分配政策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
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进一步突出强调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并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在”。
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党的十五至十六大都明确提出,初次分配要注重效率,再分配要注重公平。这就确立了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基本原则,目的就是既要适当拉开差距,以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功能,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大引起社会不稳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