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玛曲人工草地群落特征及多样性分析研究
摘要:通过对玛曲人工草地(一年生燕麦地、两年披碱草地)、天然草地和撂荒地的群落特征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天然草地的群落中优势种为早熟禾(Poa pretensis)、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一年生燕麦地的杂草主要有香薷(Elsholtzia ciliate)、蓬子菜(Galium verum)、微孔草(Microula sikkimensis),优势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两年生披碱草地中,披碱草也处于优势地位,但杂草产量占群落总产量的6%以上,必须进行适当的除杂;撂荒地地上生物量从839 gm2降为62 gm2,生产能力降低,因此必须进行封育;分析表明,物种的多样性指数与物种均匀度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与丰富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丰富度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
关键词:高寒草地;人工草地;生物多样性;玛曲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500(2013)06001906
甘肃省玛曲县有“黄河首曲”之称,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充区和调蓄区。近年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玛曲草地生态环境在持续恶化,据统计,玛曲县90%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出现退化, hm2, hm2,草原退化已成为限制我国草地生态功能发挥、生产力提高的重要因素[1]。同时近乎“掠夺式”的利用方式使草原退化严重,湿地萎缩[2]。草地退化又导致优质牧草减少、而杂草和毒草却呈指数型增加,生物的生产力严重下降。部分草原由于过牧严重,产生大面积
“黑土滩”次生裸地,草地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3,4]。而草地的恢复,首先是植被的恢复,植被恢复通过改善“土壤―植物”系统的局部生态环境,带动物种多样性的形成,最后使草地的土壤结构及其理化性质得以恢复[5,6]。由于退化草地受到当地高寒严酷自然条件的限制,植被恢复较慢,只有在退化草地建植人工草地,以加快退化草地植被恢复。
人工草地不仅能提供牧草,同时也是退化草地植被恢复和重建的重要措施之一。在一些退化草地运用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Poa cryrnophila)、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等多年生牧草建植高效人工草地,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7]。但是,采用多年生禾本科牧草建植的人工草地,利用3~5年后因管理和利用不当、毒杂草侵入以及土壤有效养分不足等因素而出现逆向演替[8],为人工草地的持续利用提出了挑战。因此,了解黄河源区人工草地的群落结构和功能,对实现人工草地的高效培育和合理利用,全面发挥其生产和生态功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分析退化草地、建植人工草地群落的群落特征及多样性变化,以期为研究区草地的恢复和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和方法
试验地选定在玛曲县大水种畜场,东南与四川省若尔盖县相连,地理位置E 102°16′,N 34°00′,海拔3 430 m,拥有可利用天然草地面积6 000 hm2,主要草地类型为高寒草甸,平均海拔3 300 m,气候以高寒湿润为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