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马兰往事:乔加进和他的战友们
从坐上闷罐子车那天起,乔加进的命运便已注定。
那是1970年底,闷罐子车载着他“咣当咣当”走了整整一个星期。再下车,已经是几千里外的大西北。紧接着,汽车把他们带到一个叫托克逊的小镇,进行新兵训练。托克逊位于天山南麓,吐鲁番盆地西部,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三个月新兵训练结束,乔加进被分到8023部队316团。这意味着他将深入罗布泊腹地的马兰,参与核试验。
“一听说是去搞核试验,特别兴奋,想着这下能为国家的核事业做贡献了。”对只上过四年小学的乔加进来说,这简直是莫大的荣誉。40多年后,63岁的乔加进斜坐在一张天鹅绒的扶手椅上,略显疲倦的脸上洋溢着属于那个年代的荣光和希望。几天前,得知有记者来访,他特意从箱底翻出了当年三等功的奖章和受奖证书。
“当了十几年兵,就落了这么些东西”,妻子少不了在旁揶揄。乔加进笑笑,没接话。大西北
乔加进到马兰的几年前,他们的虞城老乡卢光先已经入伍了。
那是1964年11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仅一个月后。卢光先记得,他们那批兵,光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就征了300多人,其中大部分送去东北参加珍宝岛战役,少数到了马兰,“几年下来,整个8023部队,河南兵源得有六七百人,占50%以上,其次是山东兵、四川兵。而且城市兵很少,多是农村兵,能吃苦
”。
最早发现马兰的也是商丘人。上世纪50年代末,商丘步兵学校的一部分人以测绘队的名义,在政委常勇、司令员张蕴钰的带领下西出阳关,来到博斯腾湖畔。他们的目的是为之后的核试验选址、定点。彼时,马兰还是马兰花的乐土,紫色的花朵在戈壁滩上开得盎然。
马兰基地北倚红山,南临博斯腾湖,布局很分散。有资料记载,其中,试验场总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商业卫星遥测图片上显示的道路和爆炸点的地震分布表明,约两万平方公里已用于核试验目的。从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1996年7月29日中国宣布停止空中、地下核试验,在这片土地上,总共进行了45次核试验,历时32年。
卢光先记得,单是从马兰生活基地到试验场区,开车就得一整天。
“路孬,全是‘搓板路’,每小时45公里就不错了”,卢光先被分到了汽车团,长年奔波在“搓板路”上。那些年,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沙尘暴――漫天的黄沙像一面蔽日遮天的墙,卷着地上的飞沙走石呼啸而来,车上的漆被石头打得簌簌往下掉,稍不留意,引擎盖能被吹出去三四公里。
早年到部队的兵大多住的是地窨子。这是一种半地下的简易住所。挖个将近两米的大坑,挖出的土放在一旁夯实,高出地面一米多,用捆成捆的芦苇架起,上面搭上棍棒,再糊上泥巴。好在当地缺水,倒也不至于漏雨。
在被称作“死亡之海”的罗布泊,最初根本吃不到新鲜蔬菜,“菜得到吐鲁番去拉,拉回来,都成干菜了。最开始没冷库,大肉上生蛆是常有的事。后来大家也习惯了,照吃,说这叫
‘肉夹肉’。吃的大米是备了十一二年的陈米,仓库一打开,上面的浮尘有三四十公分”,卢光先记得,到了后期,部队开始自己养猪、养兔、种菜。战士们探亲时,领导会叮嘱,看家里有什么稀罕菜,带种子过来试着种。
等到乔加进入伍时,已经住上了苏式的营房,伙食也改善了不少。国家的人
入伍四年后,乔加进回河南老家相亲。女方家挺满意,两人很快订了婚。
当时的河南农村,当兵不失为一条极好的出路,至少意味着身家清白,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