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浅析《聊斋志异》的鬼怪情结及成因.doc

格式:doc   大小:30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析《聊斋志异》的鬼怪情结及成因.doc

上传人:tiros009 2018/9/9 文件大小:3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析《聊斋志异》的鬼怪情结及成因.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析《聊斋志异》的鬼怪情结及成因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我国古代灵异志怪小说的集大成者,作者蒲松龄用他那如椽大笔,在谈狐论鬼中表达对封建王朝统治的社会政治、人情世态、道德伦常的“孤愤”,用虚构出的奇幻瑰丽的故事来针砭时弊、抒发忧愤,表达个人感受、经验和情趣,寄托精神上的追求与向往。
《聊斋志异》以写花妖狐魅著名于世。它所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人文、宗教、社会风俗、爱情、科举等诸多内容(,)。多数小说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但内容却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同时寄托了他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深沉的孤愤的。
《聊斋志异》是一部经历了漫长时期才完成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来源不同,作者的思想认识前后有发展变化,加上作者世界观本身存在矛盾,因而全书的思想内容良莠不齐,比较复杂。但从总体看来,优秀之作占半数以上,主要倾向是进步的,真实地揭示了现实生活的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理想、愿望和要求。

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是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总的艺术追求,也是这部短篇小说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笔者就蒲松龄小说的鬼怪情节作一赏析,略陈管见。
一、用离奇故事表达理想与抱负
《聊斋志异》共400多篇小说,最长的3000字左右,最短的只有20来字,故事无论长短,一般都有较为完整的情节,同时情节构思得离奇却不荒诞,让人沉湎于中,随作者的想象而一起想象,一起驰骋,体会其天马行空、扑朔迷离的感人故事。
《凤仙》,一文,其离奇情节充满全文,但更离奇且让人不可想象却又不得不拍案叫绝的是《凤仙》,篇末是这样写的:“吾愿恒河沙数仙人,并遣娇女昏嫁人间,则贫穷海中,少苦众生矣!”。“恒河之沙”,比喻数量多到像恒河里的沙那样无法计算。作者认同“学而优则仕”,认为科举制度为穷书生提供了通过苦读出仕,获取荣华富贵的机会,妻子激励丈夫埋头读书,求取功名,自然是解救“苦众生”于“贫穷海”的有效办法,所以才会祝愿凤仙式的人物多如恒河之沙无法计算。这分明赞赏凤仙的所作所为,哪里有“揭露”的意思呢?又有一颜氏,“朝夕劝生研读,严如师友。敛昏,先挑烛据案自哦,为丈夫率,听漏三下,乃已”。丈夫“再试再默”,便怒加呵斥:“君非丈夫,负此弃耳!使我易髻而冠,青紫直芥视之!
”后来,颜氏女扮男装参加科举考试,果然中进士,官至御史(《颜氏》)。蒲松龄对这一类型的妻子,毫无例外的予以褒扬。凤仙为督促刘生苦读而求取功名,在暂离之时,赠镜一面给刘生,刘生如疏于学习,则镜中的凤仙就愁容惨然;如其刻苦,则镜中凤仙灿若春花,真可谓是影里情郎,画中爱宠。刘生深受触动,终于终日勤读,不负凤仙之愿,一举中第,而此时镜中之人又恢复成为身边之人。这一情节虽说离奇,却道出了一片真情,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真切愿望。作者的一片赤诚之心昭然大白。
《画壁》中书生朱孝廉携书童进京赶考。途遇山贼孟龙潭,三人大打出手。误入古寺,经由不动和尚劝说三人和解。古寺中三人发觉一古怪壁画,画中人宛若鲜活灵动。一念间,三人已然进入“画壁”的世界。“画壁”仙境没有男人,生活着一群美丽仙女,她们虽然各怀绝技,却受制于仙境统领――“姑姑”的强势。三个凡问男子的到来,也彻底打乱了仙境的“秩序”。爱情、友情即将受到考验欲望、贪念引发了一场仙界战争。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画中少女楚楚动人,眼波洋溢柔情,不觉也神情摇荡,意念飘飘,恍然之中突现许多奇境,画中少女竟然复活,牵其衣襟,与其走进僻屋,成其美事,并相处两日,少女竟变成少妇,一日两人正沉浸于爱河之时,金甲使者的到来,让朱秀才躲入床底,后竟也成了画中人,再飘然而下,心气郁闷,志气低沉(,)。
蒲松龄的性格和心态中,喜欢收集神鬼传说的雅好。他在《聊斋自志》中说得明白:“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伙”。可见,《聊斋志异》的写作,是与他的这种心性密不可分的。那么,他为什么会“雅爱搜神”、“喜人谈鬼”,他就那样悠闲,那样无聊?这一点与他所处的时代,和他个人的遭际有着必然的联系。
蒲松龄生于明崇祯三年,5岁的时候,就有了甲申之变。以后直到他死,中间70年间,正是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最残酷的时期。满族当时虽然统治了中国,但遭到了明朝忠臣义士们无数次的反抗。顺治十八年(1661年)山东的起义运动,终于为满清统治阶级残酷地镇压了下去。
那时蒲松龄已有30多岁,这给他的刺激很大,聊斋中有两篇,内容都是与这件事有关的。他最初虽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