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我国女性就业歧视研究综述.docx

格式:docx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我国女性就业歧视研究综述.docx

上传人:511709291 2015/8/3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我国女性就业歧视研究综述.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我国女性就业歧视研究综述
崔世良1 常鹏飞2
300071 300450
【摘要】我国女性就业歧视问题多年以来受到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对近几年有关女性就业歧视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女性就业歧视的主要表现、形成原因及其应对措施,同时针对相关研究成果加以分析简评,最后指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女性就业歧视工资收入
经济学对歧视的关注, 首先体现在劳动力就业与工资分配上。关于女性就业歧视,前新古典理论主要研究工资差别,认为女性低
收入的原因是劳动生产率低下,缺乏工会支持,受教育程度低,生活标准较低,就业面窄,就业的从属特征等。而福西特(Fawcett,1918)认为
女性总体低收入是由于她们被排挤在更广泛的产业部门, 这些部门被工会控制。埃奇沃思(Edgeworth,1922)等人提出拥挤假说,认为女
性收入低于男性在于她们就业被限制在狭窄的职业领域。弗洛伦斯
(Florence,1931 )认为性别工资差别不在于两者生产率差别,而在于:一是家庭与社会习惯使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流动性;二是男性
不情愿与女性一起工作, 尤其是女性的领导和管理。
而有代表性的就业性别歧视理论主要有贝克尔(Gary S Becker, 1957)的偏好歧视理论、舒尔茨(Thodore ,1960)的人力
资本理论、德瑞格和皮埃尔(Doringer,P. & Piore,M.,1971)的双重
劳动力市场理论以及菲尔普斯菲尔普斯(Phelps,1972)等人的统计
性歧视理论等。
一、我国女性就业概况
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5》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女性就业率低于男性,%,明显低于男性就业率,且低于女性的自然人口比(%)。2004年末
全国就业人员中女性就业人员达33690万人,%,比男性
%(王慧轩、赵利,2010)。2000年末,%,%;城镇18岁至49岁女性在业率为72%,比
%(全国妇联、国家统计局,2000)。
从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看出,2000年我国城镇失业率无论从年龄、受教育程度,还是从户籍、城市规模来看,女性都高于男性,且
女性的城镇劳动参与率也远低于男性(张车伟、吴要武,2003)。详见
表1、表2、表3与表4(数据来源:“五普”%抽样数据。)
表1 分年龄、性别的城镇失业、劳动参与和就业状况%
表2 分受教育程度、性别的城镇失业、劳动参与和就业状况%
表3 分户籍、性别的城镇失业、劳动参与和就业状况%
理论探讨
而从总体来看, 我国女性就业歧视主要表现为就业门槛高、工资收入低、发展机会少以及下岗率高、再就业难; 甚至有不少学者认为我国实施差别退休年龄制度使得女性过早退出劳动力市场, 也构成了对女性就业的歧视(夏吟兰、周伟,2009)。
(一)就业门槛高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1年8月对62个定点城市的调查结果显示,有 67% 的用人单位提出了性别限制, 或明文规定女性在聘用期不得怀孕生育(黄娟,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