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单田芳去世:在“听书”时代,评书是真正的艺术
单田芳赋予评书这个古老行当以新的生命。
9月11日,一个悲伤的消息传来: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先生去世了,享年84岁。这是真正的悲伤,因为他曾经确凿无疑地给了我们很多快乐。
对现在的90后、00后来说,单田芳可能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是对60后、70后来说,单老就意味着成长的陪伴。我还记得小时候抱着收音机听《隋唐演义》的情景,每一次节目,大概只有45分钟,结束了就要等第二天。两天节目中间,是无尽的空虚。
单田芳对我们这代人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我一边听他的评书,一边阅读《隋唐演义》。空闲的时候,我就向周围的小伙伴讲述《隋唐演义》中的故事,这成为我读书的起点。我的讲述,当然不能和单田芳相比,也和书本里的故事有出入,但是这种“自己讲述”本身就有无穷的魅力。
单田芳的评书,也和《隋唐演义》不同。他懂得评述,是一种再创造。后来,我们有幸在电视上看到单老的表演,不但有大量拟声词,也有很多手势。他一个人,就可以演出千军万马,演出不同英雄好汉的性格。在电视里看到的他,和小时候在收音机里听到的他,是高度统一的。
单老的评书给人很好的画面感。这得益于他小时候的训练,1949年之前,他就看过不少电影,也看过很多连环画,当然,他也听过很多旧式的评书,这些经验给他很好的启蒙。单田芳的父亲兄弟三人都是说书的,但是父亲认为说书是被人瞧不起的行当,希望他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干别的行当。
这种“防范”,某种程度上变成更强烈的吸引,1954年,单田芳考进大学读工科,但是最终他还是成了一个“说书人”。这既是“命中注定”,也说明他对评书有真正的兴趣。最终他赋予了评书这个古老行当以新的生命。到了八十年代,几乎每个北方人都听过他的评书,电视还没普及的时代,他用声音给人们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画面。
单田芳的流行,某种程度上也是拜时代的匮乏所赐。那个时代,中国人普遍缺乏可以读的印刷品,在农村,甚至有
大量文盲。但是,即便是一个文盲,也能听懂单老的评书,这就是声音艺术的魅力。电视机进入寻常百姓家之前,甚至在电通往乡村之前,农村人可以通过收音机和村里的大喇叭,来听一些新闻,在这样的时代,单田芳的评书就是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