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柴窑出世.doc

格式:doc   大小:155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柴窑出世.doc

上传人:小枷 2018/9/15 文件大小:15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柴窑出世.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柴窑出世
柴窑出世,这名头太大了,对局外人就当是个炫头,局内人就是炒作。但我还是用了这个名头。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多少收藏家、鉴赏家对柴窑的赞美和评价笔笔皆是,如今炒作之风盛行,更是越来越多的人用她来博得世人的眼球,我今天也来博一次。
有多少人真正的见过柴窑器呢??除了五代时期后周皇帝周世宗柴荣,因为柴窑是五代时后周皇帝周世宗柴荣之姓命名的窑口,是历史上著名的御窑。据明人曹昭写的《格古要论》记载,后柴窑周显德时(公元954——959年),世宗柴荣在郑州一带建立的,据说当窑建成后烧数窑不成,最后移到新郑以南才烧成功,当时制瓷工匠向皇帝请示烧造款式和对产品的具体要求时,柴荣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于是工匠们便按照要求苦心设计、精心制作,终于烧出“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产品。烧出的瓷器滋润细腻、有细纹(即细小开片),技艺精绝,为当时诸窑之冠。只是柴窑的产品有限,瓷片又薄,所以传世的柴窑器很少见整器,大多为碎片,由于烧造时间短,很难得,曾有“片柴值千金”之说。较早记载见明宣德三年(1428年)吕震编写的《宣德鼎彝普》一书,“内府所藏,柴、汝、官、哥、定名窑器皿”,后因柴窑只闻其名,不见传世品,也未发现窑址而很少提及。
我也是偶然得到了这件葫芦瓶,只知道是件老瓷器,但老到什么时候,我一步一步来解开答案。
1、从胎体看坚硬,轻薄,成黄土泥质地,圈足无釉,有手拿沾釉留下的手指印及指甲盖印。《古玩指南》曰:“所谓'青如天’乃淡蓝之青瓷也,柴窑以天青色为主,其他尚有虾青、豆青、豆绿等色,又有一种不上釉者,呈现黄土色,即后代所谓铜骨也。”乾隆《咏柴窑碗》曰“足土口铜”,“夷门广牍载,柴窑世传周世宗时所烧,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足多粗黄土。”在器型上,清宫中旧藏柴窑碗数枚,据记载还有瓷枕等其他器型。此其一也。
2、从器形看为无径葫芦瓶,葫芦瓶的演化历史说起。自唐以来,因其谐音"福禄",瓶为“平安”,为民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时,因皇帝好黄老之道,此器尤为盛行并多有变化。国家博物馆龙泉窑粉青釉凸花瓷葫芦瓶,南宋后期龙泉窑创制的瓶式,瓶体似葫芦,故名。小口,短颈,瓶体由两截粘合而成。名“福禄”谐音,且器形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宋元时期,龙泉窑、景德镇窑均有生”。《收藏马未都》系列五《丝路彼端中亚行》中一位藏友拿了一件白釉葫芦瓶,无径,马未都先生鉴定为五代时期的。在青岛市博物馆灰釉斑纹双耳葫芦瓶,为唐代器物。四川宋瓷博物馆南宋龙泉窑青釉葫芦瓶形注子。可见此葫芦瓶形制为唐到北宋时期的无径葫芦瓶器形。此其二也。
3、从做工看为纯手工,柴火烧造等,无半点人为做旧或现代机械机器的特征,无一点作伪的痕迹。此其三也。
4、从釉色看为天青色,拍照后呈现淡淡的绿色,放大镜下,气泡均匀如天空的星星,釉面开裂细小纹片,釉色为沾釉,底部留有手
指印,口内上部有釉色,里部无釉;正如清兰浦、郑廷桂在《景德镇陶录》一书中也说柴窑瓷:“滋润细媚,有细纹,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还说柴窑瓷久不可得,得到残件碎片,也当珍宝,用作服饰、帽饰;柴窑瓷片光芒夺目,如飞箭一般。葫芦瓶有着千年的岁月,显得宁静而深沉,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