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战地日记(文摘).doc

格式:doc   大小:25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战地日记(文摘).doc

上传人:aqlsxc66 2018/9/16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战地日记(文摘).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战地日记
4月2日星期五阴有小雨
不知是阴雨天气影响了北约的空袭计划,还是梵蒂冈外长访南后和平斡旋见初效,白天没有听到一声警报。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更愿意相信后一点,希望和平会在某一天到来。
朱颖看我被战争搞得太疲惫了,劝我出去散散步,清醒一下头脑。从使馆走到多瑙河边,只需5分钟。我像发现奇迹一样看到,多瑙河碧波荡漾,堤岸上丛丛绿草中映着各色的小花,使春天显得生机盎然。我心想,难道战争踏着春天的步伐来到这片土地?那么宁可不要春天,也不要这残酷的战争。
河边的人不少,三三两两的,也有小孩在踢球,大人在遛狗。我同他们打招呼,问他们的生活如何,有什么打算。他们微笑着说不大好,在坚持着。人们的看法几乎是一致的:“北约的轰炸是针对平民的战争,是想迫使我们放弃科索沃。”“西方对塞尔维亚的压制已不是一年两年了,塞族人也因此更加坚强。”“没有人会在困难的时候离开自己的祖国。”
晚7时,数百名市民来到萨瓦河的高速路大桥上,手拉手,肩并肩,站立在绵绵春雨中,组成“人体盾牌”。这是在向北约表示:我们不怕轰炸,要用生命来保卫大桥。此情此景感人至深。
晚10时,空袭警报还是响了,我们俩来到位于新贝的29号住宅区的防空洞采访。这里地方很大,像一个大车库,密密匝匝排着像火车卧铺一样的简易双层床,有一千多个床位,主要安排老人和孩子睡在里面。陪同我们采访的是一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据他介绍,此刻里面约有600人,最多时曾经有1500人在这里过夜,但这也只是整个住宅区居民的三分之一。管理人员是10个志愿者,他们负责人员疏散并保证老人、孩子有床位。
虽然洞里有通风设备,但空气仍不好,灯光比较昏暗。人们的脸上都流露出不安的表情,不像在多瑙河边见到的,但说起话来还是底气十足。许多孩子在嬉戏玩耍,看到我们,他们更加兴奋。有五六个小伙子在弹吉他。在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太太的床边,摆放着一个大玻璃瓶,里面插满盛开的桃花。
邻近的28区防空洞较小,里面也很冷,我们在那里看到不足百人。一直站在门外听收音机的中年男子告诉我们,正有二十几架战机从克罗地亚向贝尔格莱德飞来。回来的路上,看到有轨电车还在工作,已是半夜12点半了。
4月10日星期六阴间晴
赴克拉古耶瓦茨采访,目标是被第二次轰炸的红旗汽车厂。具有140年历史的红旗厂不仅是南斯拉夫民族工业的骄傲,也是巴尔干地区的骄傲。在辉煌的七八十年代,其汽车年生产量是20万辆,出口33个国家,包括西方汽车工业强国美国、德国、意大利等,也包括万里之遥的中国、印度等。即使是在严重国际制裁的情况下,其生产量不得不降至2万辆,但仍出口9个国家。
但在北约的两次轰炸后,组装、锻造、卡车生产、动力和喷漆等五个核心工厂被炸得七零八落,个个偃旗息鼓;车间里的情景触目惊心,一排排红色汽车被炸得仰面朝天,钢管、铁架和没有燃烧完的大木柱如乱麻一样错综其间,甚至找不到一块平整的落脚之地。人们难以接受这样的事实:当北约在4月9日1点13分实施轰炸时,由1500名工人组成的“人体盾牌”正在保护着厂房和机器,他们轮班坚守,已坚持了八天之久。这一幕让我感动不已:当意大利和德国的媒体宣布北约将对红旗厂采取行动的消息后,经理来到人群中,劝说大家离开这个已成为目标的地方,但是工人们没有一个离开。工厂最终还是被北约的导弹击垮了,致使124人在轰炸中受伤。在动力工厂,一位工程师向我讲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