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印边境对峙的那些事
“约50名中国士兵4月15日越过‘实际控制线’,在印度领土上搭起帐篷,安营扎寨。”印度媒体当初曝出的这条消息,再次将中印纠结了50年的边境问题推到前台:从1962年中印因此打了一仗以后,就一直处在“对峙-谈判-缓和”的循环中。在那绵延2000公里的中印边境线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中国已和14个陆地边境国家中的12个确定了边界线,印度为何例外?
中印士兵在边境“帐篷对峙”了几天后,现在深圳工作的王向阳通过凤凰卫视看到了现场的画面。那山、那湖、那哨所,都非常熟悉。他打电话给自己的老排长才最终确定,1989年,他的部队就是驻扎在那个地区,中印边界纠纷的中西段区域西藏拉达克。
24年后的2013年4月中旬,同一个地区,“帐篷对峙”,中印双方在边境线上新形式的纷争,让人们回想起1962年的那一场战争,以及随后半个世纪冲突与谈判的纠结,自然也勾起了曾经驻防在边界上的士兵们的回忆。
中印边界,首先让人想到的是1962年发生的那场战争,战争给印度留下抹不去的记忆:战败;给中国留下尚待解开的谜题:战胜反而撤退。
1971年1月,21岁的湖北士兵万运祥抵达中国边境的西藏察隅县驻防时,战争已经过去近十年,中印边界的氛围趋于平和。隔着一条河沟就是印度军营。虽然依然保持着很高的警惕,但曾经兵戎相向的两个得,他们沿着那条由6米宽的河沟形成的天然国境线巡防时,经常能看到对岸的印度士兵。言语不通,他们便挥手打个招呼,面带微笑。
边境线上,每天都要巡防。万运祥所属连队负责的那段,大概要走四个小时才能走完。除了巡防外,他们还要在营区站岗值勤,白天一般六个小时一岗,晚上担心时间久了会打瞌睡,就变成四个小时一岗。
晚上的岗哨是在前线修好的碉堡里。在两国临时边界的河沟边上,布满了这种碉堡。一个碉堡可以坐四个人,上面有两个射孔。连队有命令,决不允许开第一枪。遇到任何情况,都得报告指挥所。“天上发现飞机要报告,地上发现公路塌方了也要报告。”万运祥说,边境线距离连队有6公里远,每次报告都是“跑步回去”。
高原地区,天亮得早。五六点钟,他们就起床了。早操、早餐之后,就开始站岗、巡防的工作。没有出岗的士兵,则在兵营学习。
“那个时候主要是政治学习,学习中央文件,”万运祥回忆道,“比如,如何搞好边防建设,如何保护好边防,如何把西藏建设好等方面的内容。闲暇时间,还会自学《毛主席语录》。”
“前线广播”持续了10年
这些内容,也通过广播被“送达”到印度士兵那里供他们学习,李荣欣则是他们的一个“老师”。
李荣欣是在1971年7月,结束了在北京大学为期一年的印地语强化培训后来到亚东边界。此地共设有乃堆拉、则里拉、卓拉3个山口广播组,每天对印军播放广播。李荣欣在海拔最高的卓拉山口,成为一名播音员。
1962年中印边界战事停止后,没有硝烟的政治攻势就在这里上演了。
喇叭安装在最靠近边界的哨卡上,播音室则设在距边界几里处的一处用石块垒砌的碉堡里。每天早晨7点,对印广播准时开播,李荣欣照例要先向对面的印度哨卡问好:“印军官兵们,我们现在开始广播。”接着播出一段提前录制的印地语《毛主席语录》,之后是昨夜录好的新闻。
整个广播时长一个多小时,中午12点和晚上19点,同样的内容再次播放。每次中国的广播刚一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