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王传福----比亚迪(精选).doc

格式:doc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王传福----比亚迪(精选).doc

上传人:bitu3331311 2015/9/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王传福----比亚迪(精选).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王传福:我要把工程师的人海优势发挥到极致
[ 2007-12-12 ]
我要把工程师的“人海”优势发挥到极致
对话王传福
采访/本刊记者牛文文申音刘涛
       《中国企业家》:中国企业同时在IT和汽车两大产业获得成功的还没有。比亚迪过去在IT领域一直是做代工,汽车则是要做自主品牌、自主研发,这也是很难结合的两条路线。你们为什么能横跨两大产业、两种模式?
       王传福:比亚迪在战略、打法上和传统企业有些差异。我们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创业的,市场留给我们的机会已经不是很多。我们从学生、研究人员做起,是白手起家,所以在战略上必须有所创新,走别人走的路无法和别人竞争。比如电池产品,日本在90年代是充电电池的超级大国,不要说中国人,美国人、法国人都做不过日本人。日本人力很贵,所以用自动化操作方式发展,投资很大。这样他们就把门槛抬得很高,它一条生产线需要一两亿美元,中国这么做就死定了。所以我们在电池上的策略是,半自动化设备加人工,这样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然后,通过加强对产品配方的设计来规避制造过程中的变量。当时一块锂离子电池国外卖10美元,我们卖3美元。
       《中国企业家》:用设计来弥补和吸收投入上的不足。这种策略是不是一直顺延了下来?
       王传福:在汽车产业,坦率说我不会从头去画一部车,我们一定要站在世界比较领先的平台上去做。比如F3,我们参照了一些国外公司的优秀品牌,我们使用它的非专利技术,把专利技术剔除掉。汽车是一个传统产品,发展了100多年,大的专利已经没有了,过期了,剩下的专利就是外观,我们把头一换、尾一换就没有谁的专利了。但你的产品设计要好,F3卖得这么好,就是因为它的设计好。我们是搞制造业的,知道哪些因素对品质的干扰最大。比亚迪最核心的就是技术,我们这里技术为王,创新为本。
       汽车、电池两个产业,我们的对手主要在国外。我们分析比亚迪有三个优势:
       第一, 未来10—20年,中国的GDP会持续高速增长。这就会有一个财富效应,会有中产阶级的形成。我们的汽车产品有很大的市场。
       第二, 比亚迪有很强的工程师队伍。我们现在有近一万名工程师,未来要发展到三万名。在美国要招一万名工程师,负担有多重,那是不得了的成本。而且他们的一个人不一定能顶中国的一个人,西方人讲究享受生活,中国人是工作第一。
       第三, 我们有10万名的操作工,未来要发展到30万—40万人。这个队伍在哪一个国家都不得了,这是中国的优势。中国的企业家就要把这种优势发挥到极致,否则你谈什么核心竞争力。
      《中国企业家》:另一个问题是,比亚迪是做代工出身。有人说做代工的企业左脑发达,右脑不发达,做不了品牌。你们在汽车领域要面向终端消费者,打比亚迪的品牌。会不会感到这两种文化的冲突?
       王传福:也算不上冲突,就是销售模式上不一样,别的都一样。但归根结蒂,这两个领域靠的都是产品的品质和服务。生产优质的产品是比亚迪的强项,品牌需要时间的积累,要攒年头。现在,我们的思路是追求性价比,生产针对中国消费群体特征的产品。比如在日本,不会有人因为便宜几千、上万块钱去尝试一个从来没听说过的品牌,但在中国我们的消费者看重性价比,这就是比亚迪的机会和生存空间。
      《中国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