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油耗造假,谁是幕后黑手?
为了严格规范油耗检测,2009年开始,工业和信息化部就出台了若干文件,要求企业的油耗必须通过国家指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确认。但是我国部分检测机构却和车企相互勾结,共同制造虚假油耗,对国家整个节能减排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今年40岁的王强(化名)在国内一家知名汽车杂志任职,去年购买一辆宝马X1开了半年后,他却不满意这款车的油耗。“~,但在实际使用中,百公里油耗超过12L。不知道宝马厂商如何认证这款车的油耗检测。”王强告诉记者。
在现实生活中,对所购车型的实际油耗远远超过厂商标注油耗的吐槽比比皆是。今年“”期间,央视报道称中国汽研旗下长春与天津两家汽车检测机构存在与车企共同进行油耗造假的情况。这让国内唯一一家以汽车技术服务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中国汽研陷入了风波。在停牌了一段时间之后,中国汽研进入为期6个月的整改阶段,但检测中心油耗检测质量控制存在何种严重缺陷以及整个整改计划并未向外界公布。
本刊记者从接近工信部的人士处获悉,央视“”曝光部分检测机构制造虚假汽车油耗后,工信部立即责令产业司和装备工业司的相关领导带队,对汽车油耗第三方检测机构和所有车企上报的油耗数据进行彻查。而面对近期处于风口浪尖的油耗检测问题,中国汽研的有关领导称已经为此事
“头疼得寝食难安了”,工信部要求他们整改完成之后再向媒体谈及此事。
那么油耗数据造假是行业内的普遍情况吗?第三方检测机构为何能向油耗数据注水?
隐藏的利益链
如果说,汽车油耗数据的造假,是工信部等相关部门政策制定的不到位导致的必然结果。那么,利益的驱动则是第三机构和汽车企业暗渡陈仓的根本原因。
资料显示,2009年之前,国内消费者要了解一款车的油耗,只能去看汽车企业提供的数据。为了严格规范汽车行业的油耗检测标准,从2009年开始,工信部出台了若干文件,指定车辆油耗检测的机构全国共有14个,要求整车企业的油耗必须通过国家指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确认。
与此同时,2010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在其公告的“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中明确规定,、综合工况油耗比现行标准低20%左右的汽油、柴油乘用车,按每辆30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定额补贴。
工信部的初衷是为了让汽车市场更家规范,但由于汽车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在获得授权的机构中自行选择,给这些存有竞争关系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带来了很大的暗箱操作空间。
本刊记者获悉,为了让自己生产的车辆能够享受国家补贴,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一些汽车企业更是动起了歪脑筋。从2010年6月1日到2011年9月30日,小排量车型市场销量比例高达60%以上,使政府120亿元的计划补贴款仅一年多就用完。
去年国家审计署发布的《2013年第25号公告》,公布了汽车业违规使用节能汽车补贴资金及整改情况,一些车企违规获得补助资金超过1900万元。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上海通用东岳和江淮汽车等厂家“榜上有名”。
武汉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汽车油耗测试分为研发测试和认证测试两部分。研发测试为车企对自身产品进行测试,车企可自行调整车辆参数。认证检测则由厂家将样车发往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油耗试验。
如试验结果合格,由检测机构出具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