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长平古战场随想.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长平古战场随想.doc

上传人:ying_zhiguo03 2015/9/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长平古战场随想.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长平古战场随想
因为接到一个学术研讨会的邀请,我有幸到了对我有莫大吸引力的山西陵川。陵川地处太行山南麓,是晋中南的文化古城,一个县就有1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老的三晋风土人情,深深地吸引着我这个久处东海之滨的上海人。
研讨会后,我请一位参会人员陪我去六十多公里外的高平县,参观长平古战场。秦国大将白起与赵国那个口若悬河、纸上谈兵的将军赵括之间的长平之战,就发生在那里。
长平之战葬坑遗址馆外表看上去像一个由简易预制板搭起来的大车间,约四千平方米。我过去一直不相信坑杀四十万俘虏是可能的,今天我终于看到了真实的杀俘坑。它离地表其实很浅,只有一米不到,难怪史书记载,到了唐玄宗时,这里的葬坑骨头时有被水冲洗出来。四十万尸骨被堆积埋葬,就散布在你脚下一米不到的泥层里。这个人类战争史上的血腥记载,使秦国的大将白起从此永远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冷酷的名字。
馆中墙上一张放大的彩色相片显示,尸骨主人的齿龄大多在20岁到30岁,头颅上有被锐器打破的洞,骨骸堆积得很密集,同时出土的还有战国的刀币,那可是士兵们藏在身上的军饷钱,准备以后回家养家小的。而他们此时却被永远地埋葬在远离家乡的长平的泥层里了。此馆不对外开放,为了保护骨骸不受电灯光照射而氧化,工作人员没有为我们开水银灯,我们只能远远地望着坑中依稀可辨的密密麻麻的尸骨。
为什么要如此残酷地对待俘虏?我在参观葬坑时得到的解答是:第一,秦兵也死伤惨重,无法安排与整编数量几乎与自己相当的几十万俘虏。第二,如果把赵国俘虏押送回秦国的咸阳,路程太远,数十万人的伙食供应根本不可能保证,而且路上容易遭袭,在异国土地上,押送那么多心有异志的俘虏,显然很不安全。第三,把几十万人放回去如何?从军事理性角度来考虑,那更不行,这等于是放虎归山,又会增加赵国在未来与秦国打仗的有生力量。第四,即使留在原地整编成秦国的军队,那也根本行不通,这是异国的地盘,秦国没有那么强大的感化教育能力,秦军的人数又有限,根本无法消化那么大数量的敌国士兵。第五,长久拖下去也不是办法,因为能为战俘提供的食品已经严重不足,当时可能连秦兵自己的给养也成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整编不起,押送不起,养不起,放不起。也许白起大将当时也陷入了几难选择,经过了几个不眠之夜,才最后作出这个残忍无比的决定的。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就在脚下这个地方,在2200年前的那个深夜,40万人发出震动山野的绝望的哭喊声,而那一刻,他们的妻女或家人还在睡梦中,也许梦中正在与征战归来的亲人团聚……今天,我站在这块再普通不过的晋东南丘陵上,遥望山野,想象着当年惨绝人寰的悲景,想象着那数十万青壮年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一种沉重的历史感压在心头。
这使我想到我历来的历史学主张,一定要以同情的态度来理解历史,要懂得去“抚摸历史”,而不是用我们****惯的道德价值去硬套历史。我常对学生说,历史中没有纯粹的好人与坏人,人总是针对自己
的特殊环境的压力,在历史的约束条件下,作出自己的选择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没有道德品质上的好坏之分,同样的情况下,有人会选择这样,有人会选择那样,良知约束力在不同人的身上起着不同的作用。我的意思是,我们要以同情的态度,即设身处地的态度,通过换位思考,去了解环境条件对人的选择的制约作用。只有如此,历史才能被理解,才会呈现其自然的复杂性、真实感,才不会具有那种神秘性。只有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