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痤疮
定义
痤疮是毛囊皮脂腺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好发于青少年,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影响很大,但青春期后往往能自然减轻或痊愈。目前其发病年龄极端化,不再是青少年的专利,总体女性多于男性。
病因
内因:内分泌功能失调,雄性激素分泌增多或相对增高,刺激皮脂腺肥大增生,分泌油脂量增多。
诱因:神经精神因素;饮食因素;大便、睡眠等个人行为因素;烟、酒等嗜好因素、药物因素、化妆品及皮肤护理因素等。
西医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把痤疮称为“肺风粉刺”。《医宗金鉴》认为“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由此大多认为是肺热血热。面鼻属肺,丘疹色红,乃肺热薰蒸,血热蕴阻肌肤所致。
1、肾阴不足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人之生长发育与生殖。《素问》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若素体肾阴不足,会导致女子二七和男子二八时相火亢盛,天癸过旺,阴虚内热而脸生粉刺。
2、肺胃血热
面部皮肤主要有肺经和胃经所司。《素问》曰:“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在中医五行理论中,肺属金,肾属水,若素体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滋于肺,可致肺阴不足。另外肺与大肠相表里,若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大肠积热,上蒸于肺胃。合而导致肺胃血热, 脸生粉刺、丘疹、脓疱。
3、痰瘀互结
肾阴不足,肺胃血热,日久煎熬津液为痰,阴虚血行不畅为瘀。痰瘀互结于面部而出现结节、囊肿和瘢痕。
4、冲任失调
肾阴不足,肝失疏泻,可使女子冲任不调。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不调,则血海不能按时满盈,以至女子月事紊乱和月经前后脸部粉刺增多加重。
临床表现
(1)发病年龄:多发于15-30岁的青年男女。
(2)好发部位:皮脂溢出区-面部、胸部、背部及肩部,多对称分布。
(3)皮损特点:初发皮损为粉刺(黑头粉刺及白头粉刺),可发展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可数种皮损并存,散在分布。
(4)自觉症状:伴轻微痒痛。
(5)病程:慢性。
痤疮表现
(一)粉刺
1、白头粉刺(闭合性粉剌)
堵塞时间短,为灰白色小丘疹不易见到毛囊口。表面无黑点,挤压出来的是白色或微黄色的脂肪颗粒。
2、黑头粉刺(开放性粉刺)
为角蛋白和类脂质形成的毛囊性脂栓。表面呈黑色,挤压后可见有黑头的黄白色脂栓排出。
(二)丘疹
以红色丘疹为主,属于有炎性痤疮。肉眼观察可以看到丘疹一般位于毛囊的顶部,是在表皮下产生的一个小而硬的红肿块。
(三)脓疱
以红色丘疹为主,丘疹中央可见白色或淡黄色脓包。破溃后可流出黏稠的脓液,常为继发感染所致。
(四)结节
炎症向深部发展,皮损处呈硬节状。初期触摸时较痛。与丘疹及脓疱不同的是它的囊壁破裂在皮肤较深处。结节化脓破溃后通常会将炎症扩散到临近的毛囊并留下疤痕。
(五)囊肿
皮损处多为黄豆大或花生米大小,暗红色,按之有波动感,呈圆形或椭圆形囊肿。肉眼观察囊肿就像一个覆了膜的凹洞,如果囊肿在组织下破裂愈后皮肤会留有明显疤痕。
中医证型
一、肺胃壅热型(丘疹型痤疮)
颜面部与毛囊一致的丘疹,丘疹呈肤色或红色,可有瘙痒、苔薄黄、舌质红、脉浮数。
理:肺胃湿热、血热外壅。法:清肺胃湿热、凉血消疹。
二、热壅感毒型(脓疱型痤疮)
皮疹红肿,疼痛或有脓疱,口臭,便结,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理:肺胃热盛,外感毒邪。法:清热解毒,通腑化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