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透过朱安与祥林嫂看鲁迅
[摘要] 在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三中,选了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这篇小说,无论教材如何改,它总是保留篇目,可见其举足轻重之地位。那大家是否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既然鲁迅先生一直都关心农民问题,关心妇女解放问题,为何他还要制造个朱安女士的悲剧?
[关键词] 《祝福》朱安祥林嫂
在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三中,选了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这篇小说,无论教材如何改,它总是保留篇目,可见其举足轻重之地位。今年,当我再次领着学生学习这篇小说的时候,有位同学提出个问题:既然鲁迅先生一直都关心农民问题,关心妇女解放问题,为何他还要制造个朱安女士的悲剧?说实话,以前我从未把朱安和《祝福》中的悲剧人物祥林嫂放在一起思考过。查阅资料,思索良久,我逐渐有了一些不成熟的见解,现把它说出来,希望大家指正。
我们可以从时间入手,探究一下先生在创作这篇小说时的生活及内心。
《祝福》写于1924年,即辛亥革命之后十三年,此时的鲁迅先生正艰难地跋涉在他那场痛苦的婚姻之中:没有一点爱,甚至有名无实,陪伴他的是太太朱安女士,先生向朋友许寿裳诉说“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只能好好地供养她,爱情对于我是不知道的,而准备牺牲自己了”,从中我们知道,他是为了不让年轻就守寡含辛茹苦的母亲生气,才维持这段婚姻的。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先生的所谓的婚姻生活:1906年,周太太用
“母病速归”的信骗回在日本留学的儿子与已定亲的大他三岁的朱安成亲,其时他25岁。洞房花烛夜,鲁迅彻夜静坐,第二天对前来贺喜的亲友说“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后来他一直住在母亲房里,第四天即返回日本;1909年回国在绍兴任教,唯一回家的时间是星期六,他也是埋头在书房批作业、备课,然后就睡在书房三块铺板搭在条凳上而成的小床上;1919年应邀赴北京任教,太太朱安本应随行,可他“连想都没想过”,后来买了院子,要接母亲来住,朱安才有幸作为婆婆的陪伴住在中院,而先生却孤独地住在前院,尽管朱安殷勤地为他铺床叠被,他还是要把她为他缝制的衣服扔到院子里;与二弟闹翻之后,夫妻租房另住时,好容易有了单独相处的机会,可二人沟通用的竟是两只木箱子:鲁迅把脏衣服放进一只箱子,从另一只箱子取出洗干净的衣服;朱安则从一只箱子取出脏衣服,把洗干净的衣服放进另一只箱子,鲁迅对她“连发脾气的必要也没有了。”
受这种名存实无的婚姻折磨的不仅是朱安,还有先生,试想:夫妻连说话的必要都没有了,相敬如“冰”,还有什么必要相随呢?可是朱安女士说:“愿意一辈子跟着大先生。”“我生是周家人,死是周家的鬼。”婚后的鲁迅先生就生活在这绝无希望与阳光的阴暗之中,就象“灰白色的浓重的晚云”笼罩下的鲁镇一样,压抑、郁闷、绝望。
而《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先生的生活有了希望的光亮之前的“黎明前是最黑暗的时刻。”他知道,这样耗下去不仅是毁了朱安,也会毁了自己,可是该怎么办。他陷于彷徨、苦闷之中,可以这样说,这时候的作品正是他这一阶段心情、思想的真实反映,所以《祝福》归于小
说集《彷徨》中。
《祝福》塑造了一个遭遇悲惨命运的祥林嫂的典型形象,生活中又酿造了同样不幸命运的朱安形象。我试着在朱安和祥林嫂二者之间拉一条线,来探究一下二者的相通之处。
一、两人产生悲剧的思想一致。朱安女士本着“从一而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