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有线电视媒体的前世今生3010216110 杨典【摘要】有线电视媒体产生之初,仅仅是对传统电视媒体的延伸和补充。是为了能够高质量地传输电视模拟信号,是当今世界一种受到普遍认可和采用的媒体形式。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有线电视网络的潜在优势日益被人们发现,并因其拥有庞大的网络资源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而倍受关注。有线电视业界和有关科研单位纷纷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本文将从国内和国外两个角度出发,探讨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过程和现状。有线电视媒体, 在传统的无线电视媒体发展的基础上, 对电视媒体传输方式进行了改进和完善, 它最初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能够高质量地传输电视模拟信号。 然而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 它才被发现并逐步成为具有更多先进功能, 和更全面意义上的新媒体 8 有线电视是英国首创, 早在 20 世纪 40 年代, 就有有线电视系统投入服务。 后因其对电视信号的传输质量优越, 频道资源丰富, 技术不断进步等特点, 陆续在各国发展并日益成为主流媒体。一、中国有线电视发展简史 [1]我国开始研究有线电视技术系统是在 60 年代初, 而且, 有线电视在我国的发展有一个特点, 即,对有线电视媒体的研究和认识是由上而下形成的。 但是建设和发展却是由下而上进行的,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阶段:1 初创阶段。1964 年,原中央广播事业局专门立项,研究共用天线系统,拉开了中国发展有线电视的序幕。 1974 年,原中央广播事业局设计院等单位在北京饭店安装了中国第一个共用天线电视系统,标志着中国有线电视的诞生。2 共用天线阶段。1974 年至 1983 年,中国改革开放,随着开路电视节目的增多,在一些经济特区的宾馆,一些个别地方的居民小区出现了“闭路电视系统”和“共用天线电视系统”中国开始了由下而上的有线电视初级建设阶段。该阶段发展的技术特点是:全频道隔频传输 一个共用天线系统可以传输 5 至 6 套电视节目。3 闭路电视阶段。1983 年,原广播电影电视部地方宣传局批准了北京燕山石化 1 万多户的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同时, 1985 年湖北沙市有线电视网络开通,当时的有线电视大多为区域性或企业性的闭路电视系统。该阶段发展的技术特点是以电缆方式为主的企业或城域网络 采用邻频传输方式,传输的节目套数一般在 10 套左右,有的地方也开始应用光缆做远程传输。同时,这一阶段也体现出了中国有线电视的局部独立由下而上发展的特点。4 大规模网络建设阶段从 1990 年 11 月 2 日原广播电影电视部颁布《有线电视管理暂行办法》开始,中国有线电视进入到了规范和法制的发展轨道, 随着 1991 年原广播电影电视部陆续批准各地建立有线电视台,中国的有线电视真正走上正轨。从 1991 年开始, 各省根据广播电视业务量迅猛增加的需求状况,在微波联网的基础上又逐步进行光纤改造工程, 先后有山东、 浙江等 21 个省市运用先进的 SDH 数字光纤系统,基本建成了全省范围的有线电视光纤传输网络, 形成了以省市台为龙头的庞大的有线电视网络 1997 年开始实施全国骨干网的联网工程连接了全国已建成的各自独立的局域网,到1999 年,全国有线电视用户约达 8500 万户,有线电视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经过近 30 年的发展, 中国有线电视由最初的共用天线电视系统, 经过闭路电视系统阶段,发展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