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黄石市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江南明珠展新姿
历史上,黄石因其丰富的煤、铁、铜、钴、金、锶、铅、锌、硅灰石等矿藏,成为中华民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
新中国成立后,黄石成为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被誉为“江南明珠”。几千年生生不息的矿冶之火,铸造了黄石“矿冶文明之都”的辉煌,也使其走到了“矿竭城衰”的边缘。
2009年3月,黄石市被批准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
以此为契机,黄石“背水一战”,积极探索转型发展之路。 2011年1月,黄石被“中国经济论坛”评为“2010中国十大经济转型示范城市”,此前还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等国家级荣誉,这颗江南明珠再次绽放璀璨光芒。
黄石因矿而生、因矿而兴,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探明的矿产资源包括能源、金属、非金属3大类78种,是全国第六大铜矿基地和十大铁矿基地之一,硅灰石储量世界第一。上世纪90年代以前,黄石城市规模和工农业产值一直稳居湖北省第二位,一路书写着“黄老二”的辉煌。但是,由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使黄石逐渐成为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各种伴生问题陆续涌现,加上前几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城市发展陷入困境。
困境之一:矿产资源告急。资源储量大幅下降。到2007年,黄石煤、铁、%、23%、%。保有储量占累计探明储量不低于30%的矿山,仅有大冶铁矿等14座。主体矿山进入衰退期,可开采资源严重不足,服务年限都在逐年缩短。
困境之二:产业结构告急。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黄石产业结构以生产原材料和资源型产品粗加工为主,呈现“三多三少”的特点:资源型企业多,高新技术企业少;初级产品多,终端产品少;关联度低的单体企业多,产业集群配套企业少。三次产业比重失衡,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每当宏观经济“转冷”时,经济发展随之陷入“低谷”,企业生产经营难以为继。
困境之三:发展空间告急。黄石同全国其他资源型城市一样,先有工厂,后有城市,形成了先生产、后生活的城市建设指导思想,整个城市以工矿和企业为中心来布局,城市形态和设施配套不完善,缺乏明确合理的功能分区。城市发展、工业发展均无空间。
困境之四:民生问题告急。矿产资源枯竭,带来相关企业关停,导致黄石涉及民生问题的“四个压力”加大: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加大,社会保障压力加大,职工脱贫压力加大,城市建设压力加大。
困境之五:生态环境告急。由于矿产资源的大量开采,一是地表植被破坏严重。需要治理的矿山植被面积约7平方公里,共有开山塘口400多处,。据不完全统计,,,,发生采空区塌陷的矿井有34处,泥石流、地裂等地质灾害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三是环境污染严重。长期沿袭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产出的“三高一低”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对大气、水等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黄石由此戴上了“光灰城市”的帽子。
此外,随着资源型产业衰退,城市发展、民生改善、产业接续、生态补偿、环境修复等方面公共支出加大,黄石财政支付常常“捉襟见肘”。
如何从困境中突围?黄石的答案是“转型”。市委、市政府冷静分析、沉着应对,果断提出“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园区、建设大城市”的“三大战略”,走出了一条以“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