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动物凶猛》主人公“我”的公关语言运用分析
摘要:王朔小说语言特色明显。《动物凶猛》运用了大量日常口语对话,通俗幽默,京味十足。小说中主人公“我”的公关语言运用效果表现在体现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辅助城市漫游者形象的塑造上。
关键词:动物凶猛公关语言特点运用
《动物凶猛》是王朔在九十年代初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小说以文革为背景,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以追忆和自我剖析的方式,将一个少年在其成长阶段的经历和心理表现得毫无摭拦。故事发生在“文革”时期,小说并没有对文革进行控诉,而是把它作为故事发生的一个特殊背景。由于既有社会秩序的解体,青春期的孩子获得了一种空前的解放。青春期的躁动不安和时代的狂热相遇了,青春期的各种冲动、幻想、暴力被置于一个非常态的情境下,并且被放大,这是这个故事能够吸引人的一个首要原因。这篇小说对文革时期另类青春的记忆,是对既往阅读习惯和心理期待的挑战与颠覆。
一、《动物凶猛》公关语言特点
通俗幽默的语言。调侃式的语言是王朔小说最具特色的语言风格。一切占据主流地位的美好、神圣以及庄严的情感和价值观在王朔的小说中都必然要受到无情的讽刺与调侃,最终成为一个笑话。在《动物凶猛》中,王朔用他的黑色幽默讲述了一群处于解放初期北京军区大院的孩子们的成长历程,他们处于那个“学生获得了空前的解放,不必学习那些后来注定要忘掉的无用知识”的时代,年轻的主人公们肆意放纵自己,从来不用担忧自己的未来。“一切都无须争取,我只要等待,十八岁时自然会轮到我”。看似肆意嬉戏与轻佻的姿态里,却也同样隐藏着对所谓理想的挖苦和嘲弄。他们深知自己的人生已经被禁锢于一个固定的范畴之内,因此他们的生活中只剩下了随处发泄的多余精力。“我羡慕那些来自乡村的人,在他们的记忆里总有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乡,尽管这故乡其实可能是个贫困凋敝毫无诗意的僻壤,但只要他们乐意,便可以尽情地遐想自己丢失殆尽的某些东西仍可靠地寄存在那个一无所知的故乡,从而自我原宥和自我慰藉。”他们叛逆甚至疯狂,无非是为自己那无处安放的自以为是狂傲,实则漂泊不定的灵魂寻找一份慰藉。
“京味”十足的口语化是王朔小说的又一语言风格。其实王朔本人并不是北京人,他笔下的主人公也不都是纯粹的北京市民,他只是以模仿北方方言为基调,融合各界的流行语。这种口语化的语言特色能够表达出原有的语言所无非表达出的精神内涵。这种最接近平民的语言最能容纳一定社会时期的时代精神。
二、主人公“我”的公关语言运用效果分析
小说中的“我”是个未成年的孩子,但他和王朔笔下的成年顽主一样,讨厌学校的教育,旷课逃学,打架斗殴,追逐女人,争风吃醋,……怎么“顽主”怎么来。王朔自称这部小说“是写给同龄人看的,但恐怕感受最深的是从这个阶段过来的成年人,因为王朔把他们在童年时代所经历的隐私、冲动、性幻想、潜意识全曝光了。
(一)体现自我意识的觉醒。
小说的主人公的身体意识的觉醒通过两个方面来表现:一是他参与的集体暴力活动,一是他与米兰的交往过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军属,十五岁,上初三。他生活在一个部队大院里,他的父亲由于在山东半岛参加海防建设,常年在外。他所在的学校管理松弛,也没有升学的压力,他的身体意识开始觉醒了。这里说的身体,不只是一个生理意义上的身体,而且是一个社会意义上的身体。
人在幼年时期,自我和客我是合二为一的,还不能把自己作为审视的对象。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