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芦花荡孙犁白洋淀纪事之二○教学目标:,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体验人物心理。。孙犁在白洋淀作者简介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新中国成立后,他写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集子。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白洋淀白洋淀是中原上最大的湖泊位于河北省中部,现有大小淀泊143个,总称白洋淀,面积336平方千米。。白洋淀水产资源丰富,淡水鱼有50多种,并以大面积的芦苇荡和千亩连片的荷花淀而闻名,素有华北明珠之称。白洋淀水域辽阔,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四季景色分明,水光天色,美不胜收。春天,芦苇出水,满淀青翠,每逢清晨,红日映透淀底,好象披上了绿带霞衣;夏天,淀水涨满,鱼跃水面,绿苇摇曳,菱叶灿灿,荷花吐艳,一派水乡景色;秋天,芦花纷飞,稻谷飘香,鸭鹅成群,莲菱遍布,小舟穿梭往来,渔歌此起彼落;冬天,地冻冰封,一片碧玉,恰似一幅巨大的明镜镶嵌在冀中的原野上。白洋淀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时期,在淀泊相连、苇壕纵横的白洋淀上,有一支神出鬼没、来无影去无踪的队伍。他们时而化装成渔民,巧端敌人岗楼;时而出没在敌人运送物资的航线上,截获敌人的军火物资;时而深入敌人的心脏,为民除掉通敌的汉奸;时而头顶荷叶,嘴衔苇管,隐蔽在芦苇丛中,伏击敌人保运船。这支令敌人闻风丧胆、令百姓欢欣鼓舞的队伍,就是活跃在白洋淀上的抗日武装——雁翎队。检查生字寒噤仄歪提防穿梭张皇失措疟子黄稍吆喝竹篙转弯抹角苇塘蹿趴扒打牙跌嘴飒飒疟疾jìnzèdīsuōhuánɡyàoshāoyāoɡāomòwĕicuānpābādiēsànüè理解词语意思寒噤:仄歪:提防:张皇失措:打牙跌嘴:转弯抹角:因寒冷而哆嗦。倾斜,歪斜。小心防备。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方言,才夸口就出丢脸的事情。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通读全文,复述故事情节,注意三要素(小说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大意正确即可)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8)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第二部分(9—63)具体讲述故事的过程。一层(9—19)开端—护送二层(20—54)发展—受伤三层(55—63)高潮和结局—复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