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常州市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实施意见为贯彻落实国务院《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和《江苏省计量发展规划(2014-2020年)》,进一步推进产业计量、环保计量、法制计量、民生计量、能源计量工作开展和计量事业发展,充分发挥计量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支撑和引领作用,特制定本实施意见。一、主要工作目标到2020年,基本形成计量标准更加健全、量传体系更加完善、计量创新更加活跃、计量监管更加有力、计量服务更加提升,更能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计量工作体系,整体发展水平在全省保持领先。(一)量传溯源方面逐步建立健全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全面提升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的服务和保障能力,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和量传溯源体系覆盖能力达到95%以上。(二)产业计量方面构建与常州产业发展基本同步的计量支撑格局。积极争取建设国家、省级计量中心(国家型式评价实验室、重点实验室、计量产业中心)3个,建设各类计量技术公共服务平台3个。(三)环保计量方面全力推进环保计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提升本市环境保护重点领域的计量服务与保障能力,不断提高本市环保监控设备的计量准确性。到2020年,实现全市各类各级环境质量监测站(点)和重点排污单位安装使用的监测计量设备检定率达到98%以上。(四)法制计量方面全市企事业单位最高计量标准器具和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检定率达到98%以上,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检验合格率达到96%以上。(五)民生计量方面长效实施计量惠民工程,在“两免检”基础上逐步拓展惠民领域;集贸市场和农村医疗机构在用计量器具受检率100%,合格率95%以上;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计量器具受检率和合格率逐年提高;加强诚信计量体系建设,到2020年,培育500家单位达到诚信计量水平。(六)能源计量方面强化用能单位能源资源计量的主体责任,引导用能单位合理配备和正确使用能源资源计量器具,到2020年,全市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煤以上用能单位的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和管理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列入国家万家重点耗能企业能源资源计量数据实现实时、在线采集。(七)计量科研方面探索建立“检学研、产学研”相结合的计量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开展互联网+关键计量新技术、新装置、新方法的研究,每年新增科技研究课题不少于3项,不断提高计量检测效率,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以上。二、重点工作任务(一)加强计量标准研究,健全量传溯源体系科学规划全市量传溯源体系,统筹计量标准建设。研究建立本地区各专业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争取每年新建或扩建计量标准15-20项,确保量传溯源能力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计量技术机构重点建立一批社会亟需的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强制检定需要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重点满足产业发展、食品安全、安全生产、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贸易结算、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发展需要;社会授权机构重点开展特定领域的量传溯源工作;积极参加各类能力验证和实验室比对,争取参加国际比对,以进一步提升技术机构的计量检定/校准能力。到2020年,新建满足常州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需要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70项,使总数达到360项,检定/校准项目超过700项。表1 :机车框架和铁路建设领域的大尺寸计量、机车及轨道交通无损检测仪器等量传溯源体系的建设;:围绕功能性膜材料、LED、OLED新型显示材料、先进碳材料量传溯源体系的建设;:电动汽车充电站(桩)、电动汽车电池容量计、液化天然气加气机、新能源交通安全检测等量传溯源体系的建设;:微纳米测量电镜、智能制造装备与工业机器人制造(电能计量智能机器臂、整车装配用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及RV减速器性能检测、整机主要参数、多自由度机器人等操作定位精度等)、精密数控机床、无人机检测等量传溯源体系的建设;:大口径流量仪表、微小口径流量仪表和特殊介质用流量仪表等量传溯源体系的建设;:碳排放与碳交易、能效标识计量检测、全自动在线可组态环境监测仪等量传溯源体系的建设;:网络通讯流量仪、物联网传感器、云计算平台、大数据计量等量传溯源技术研究。(二)突出产业计量服务,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强化企业计量工作,落实企业的计量主体责任。鼓励企业建立满足自身需求,符合法定要求的计量检测与管理体系,指导其在生产加工、工艺控制、质量检验等关键过程科学配置计量器具;有效分析和运用计量数据,实现对生产全过程的精准控制。督促并指导企业做好内部量传溯源工作。到2020年,引导全市15家企业通过完善计量检测体系确认,500家企业通过计量保证确认,1500家企业通过计量合格确认。强化产业计量服务工作,紧紧围绕本市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碳材料等十大产业链发展规划,重点解决产业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