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语言不规范现象.doc

格式:doc   大小:59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语言不规范现象.doc

上传人:花开一叶 2019/2/2 文件大小:5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语言不规范现象.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播音员主持人语言不规范现象一、语言不规范现象(一)语音不正确这里所说的语音不正确,就是播音员主持人“念错字”“说错字”的问题。分析一下,有些是不知道正确发音读错,有些是知道正确发音,在“拿不准”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惯发音;有的表现为将字的声母读错,有的表现为将字的韵母读错,有些表现为把字的声调读错,有些是儿化滥用……,常常是一些“难字”:例如字形相近的错误。1999年6月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塞浦路斯”的“浦”读“捕”。2000年3月19日中央电视台第一套11:30播出的《中国人口》节目中,主持人将“武陟县”的“陟”读成“涉”。2000年1月14日中央电视台第一套18:09播出的《大风车》节目动画片《西游记》的片尾,把“唐玄奘”的“奘”读成“装”。例如“读半边”的错误。1996年10月7日北京电视台体育新闻“威慑”的“慑”读“聂”。1996年12月7日北京电视台体育评论员把“阴霾”读称“阴里”。《人民政协报》2000年2月15日的文章说,东方电视台“飞跃太平洋”节目主持人将“莘莘学子”读成“xin”。有些字并不难,但是要根据上下文决定正确发音,播音员主持人要了解相关语文知识。例如多音字读错。“处”有两个读音,“处分、处理、处于、处女、处罚、处方、处之泰然”等都读三声;“艺海扁舟”的“扁”读音是“偏”;“人才济济”和“济南”的“济”都读三声;“悄然”的“悄”读音是三声,1997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走近小康》读成一声;1997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屡见不鲜”的“鲜”读成了一声;1999年6月12日北京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新闻联网》“应用型人才”的“应”读成一声。1999年12月16日中央电视台第一套13:15《爱我中华》节目中,主持人将“泰山封禅”的“禅”读成“缠”。变调读错。“草甸子”的“甸”是四声,“沉甸甸”则变成一声(1998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北大荒承载着什么?》)。99年6月12日四川卫视新闻“北京时间今天凌晨一点五十五分,我国……”中的“一”没有变调。儿化是北方方言中的语音现象,一般来说,进入普通话标准音的儿化词语能表示对小巧事物的喜爱的感情色彩,有些具有区别词义词性的作用。例如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播音部主编《播音与主持》第三十一期的监听组指出,2000年1月24日《生活早报》节目,《北京新东安市场的东安庙会》,“果仁张”就最好应该读成儿化。但是下面语句中读成儿化不正确:牲畜饮用不干净水(儿)死亡。(湖南卫视99年5月23日中午12:35新闻);在东京明治公园(儿)举行了抗议活动。(99年5月2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98年3月2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上演了《睡美人(儿)》”;98年3月26日“高考改革涉及面(儿)广”;98年3月2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税法咨询点(儿)”。黑龙江电视台选送的“金士明杯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大赛”的参赛节目“我一眼(儿)就认出了你”,“我自己也整个(儿)变成了金色的”,这些儿化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使意义不通畅。还有,“拥挤”、“(像潮水一样)涌向……”,但是不应该是“拥向”,99年报道科索沃问题时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多次把“难民涌向……”的“涌”发成一声。《人民政协报》2000年2月15日的文章说,1999年9月10日六点三十分,浙江电视台新闻节目主持人将“朝阳企业”读成“chao”。“zhei”是“这”和“一”的合音,98年3月3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这是中央台报道的”,“这”的发音是“zhei”。还有新闻专业名词错误。把“报道”说成(或写成“报导”)。例如99年6月12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98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在“拿不准”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惯发音,这是一种“主观”的错误。由播音员的工作态度问题造成的错误,是指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知道字的正确读音,但在播音主持工作中错读的现象。例如‘取款’读‘存款’等……”。普通话语音还有异读字的问题,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已进行审定,确定其中一种为规范读音。作为语音规范标准的北京语音,与北京土话不是一回事,北京人不一定讲得好普通话。98年9月14日《北京晨报》有一篇报道,题目是“土语太多,儿韵太重,北京人说不好普通话,全国普通话大赛名次倒数”,这篇文章谈到,“北京人说普通话的障碍,关键一点是有的人认为自己讲的北京话就是普通话,外地人都得跟我学,有点自以为是。”这篇文章很能说明问题。“许多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不按照国家规定的语音规范去发音,而是依照自己的****惯发音。”而且“许多人知道了也并不想改正,知错不改是极为普遍的心理”(陈京生《我国播音员节目主持人语言现状及治理对策》)。有的表现为将字的声母读错,有的表现为将字的韵母读错,有些表现为把字的声调读错,声调错误出现频率最高。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播音部主编《播音与主持》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