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狱中上母书.ppt

格式:ppt   大小:215KB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狱中上母书.ppt

上传人:乘风破浪 2019/2/5 文件大小:2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狱中上母书.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狱中上母书一、作者简介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爱国志士和文学家,汉族,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明松江府华亭县人(现上海市松江)。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作者简介夏完淳在世只有17年,但他在明末文坛上却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夏完淳短暂的一生中,著有赋12篇,各体诗337首,词41首,曲4首,文12篇。他十四岁就跟随父亲起兵太湖,参加抗清活动。父亲牺牲后又随老师继续与清兵作战,在1647年7月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七岁。夏完淳智羞洪承畴在南京受押的八十天,是十六岁英雄夏完淳人生旅途的最后八十天。其间,他不仅智斗大汉奸洪承畴,巧妙羞辱了这位满清鹰犬,并且自激自盛,赋诗写词多篇,表达了他“今生已矣来世为期”的冲天豪情和“家国之仇未报”的遗恨。二、诗文风格他15岁前的早期作品,受拟古主义影响,内容比较单薄。如《青楼篇》、《杨柳怨》等诗,描写“醒来锦袖飘歌院,醉后红牙唱酒楼”的游冶生活,反映了他作为贵公子的思想局限。但在明亡之后,他投身抗清义军,所作诗文迥然一变,不再以拟古为主旨,而是直抒胸臆,不事雕琢,形成朴直爽朗、慷慨悲壮的创作风格,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如本文写作特点:充沛的气势(浩然正气)与复杂丰富的感情(沉痛、负疚、慷慨、关切等)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苍凉悲壮的风格,具有一种回肠荡气、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三、字词认读麦饭豚(tún)蹄诛殛(jí)顽嚚(yín)菽(shū)水门祚(zuò)结缡(lí)溘(kè)然馁(něi)四、文本分析该文选自《夏完淳集》卷八。这是公元1647年(清顺治四年),夏完淳在南京狱中写给其生母及嫡母的绝笔信。作者在临刑前为“不得以身报母”而深感悲痛;为家中“八口”的生计问题而深感忧虑;但他又认为:“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以身殉父”是死得其所的。文中表达了作者以身赴义、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文中所表述的“忠”、“孝”等词句,在当时的背景下,是和民族气节紧密相关的。全文一唱三叹,慷慨悲壮,感人至深。四、文本分析作者称自己这封信“语无伦次”。其实结构还是很清楚的。首尾兩段,前者申述与母诀別的原因,后者抒发与母诀别時的慷慨之情。中间三个自然段分別从三方面立下遗言。但他之所以說“语无伦次”。是因为他又把满腔的爱国热情化在全篇之中,“一篇之內三致志焉”地反复抒发。具体来说:在第一层中,他陈述了自己“本图复見天日,以报大仇”的雄图大志,抒发了“奈天不佑我,钟虐先朝”的亡国之慨。在第二层中第一自然段,他一方面向双慈立下遗言,深感“大恩未酬,令人痛绝”;一方面又抒发了“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的豪情壮志。在第二自然段中,他一方面自己忧虑有无后嗣,一方面又明确意识到国家民族都亡了,个人哪还有立后不立后的问题?只要“一日中兴再造”,自己就会“庙食千秋”,自然有后了。充分体现了把个人之小我与国家之大我相結合,以小我服从大我的爱国精神。在第三自然段中,他一方面把家室托付于給外甥,一方面又宣称自己二十年后要再变成一条好汉,“为北塞之举”,其爱国感情之深真有如“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最后一层,以诗作结,更直接抒发了”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的爱国之情。可以说全篇处处洋溢著強烈的爱国之情,与其說是“语无伦次”,不如說是随处辄发,这正是其人其文最可宝贵之处。五、译文不孝完淳而今死了,以身体奉献给父亲,不能再以身体来报答母亲了。自从父亲离我而去,悲痛地过去了两个年头。怨恨惨痛越积越深,历尽了艰难辛苦。本来希图重见天日,以报大仇,使死者得到赠恤,生者获得荣耀,向九泉之下的父亲报告我们的成功。无奈上天不保佑我们,把灾祸集中于先朝,一支军队刚一起来,就立即被粉碎。去年的义举,我已自以为非死不可,谁知当时不死,却死于今天,短短地延续了两年的生命,却没有一天得以孝养母亲。以致尊贵的慈母托身于空门,生母则寄生在异姓之家。一门漂泊,活着不能相互依靠,有人死了也不能相互安慰,我今日又忽然先赴九泉,不孝之罪的深重,连上天都已知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