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历史解释”这一学科核心素养德州市实验中学张秀伟概念解读教学现状落实反思落实策略概念解读历史学本身就是一门对过去进行解释和认识的学科。历史教育的主要功能不是让学生记住很多知识,而是教会学生怎样全面、辨证、客观、发展地看待人类的过去。……历史是什么,不需要学生探究。那是史学家的事儿。我们探究的是怎么看它,怎么解释它。----叶小兵《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概念解读“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历史课程标准五位一体:历史解释应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放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以可信的史料为基础、以家国情怀为价值取向。历史教材是编纂者对“历史的一种解释”。教学现状教:大部分老师能有意识的注重“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的培育,但仍然存在重知识轻素养,重结论轻思维的现象,离课标要求还差的很远。学:受“老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的影响,学生往往把历史教材等同于“历史”,认为高中历史教材的内容是真实而全面的历史存在。但事实上,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教材的叙述与史实会有出入,且随着史学研究成果的不断更新,历史解释也在不断发展,所以引导学生对历史教科书保持清醒的认识和批判性思维非常必要,因此,教学中“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的培育更显重要。老师角度学生角度延伸作业课堂教学落实策略历史教育最重要的不是让学生记住历史知识,记住的知识将会基本忘光、归零。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的历史认识、历史视野、历史思维等综合品质,将会伴随一生、终身受益。知识忘掉不要紧,但学生学会了怎么全面、客观、辨证、发展、动态地看待人世间的人和事。落实策略---教师角度教师角度:1、提高对“素养”的认识----叶小兵《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落实策略---教师角度教师角度:1、提高对“素养”的认识落实策略---教师角度教师角度:1、提高对“素养”的认识2、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近期我认真研读了专业类书籍,如《论语通译》;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张维为的《中国触动》、《中国震撼》、《中国超越》;张鸣的《重说中国近代史》;黄树东的《大国兴衰》;张玮的《历史的温度》;唐浩明的《张之洞》等。网站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国学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华听课网公众号历史园地鸿观历史教育落实策略---学生角度学生角度:1、大量阅读---推荐文章2、深度阅读---推荐书目以盖棺而难有定论的李鸿章为例:先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基本历史活动讲清楚,推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李鸿章评传》《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等著作让学生选读——了解和掌握基本史实;再把近代以来梁启超、严复、陈旭麓等大师和名家们对他是非得失的各种评论略作介绍——知道评说的角度与标准,把握住解释的逻辑思维。《莫吹上天,莫贬入地,中国科技的真实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