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规范--渗透--养成”德育培养模式张长成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凸显了德育工作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中职学生是我国未成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绝大多数毕业后将直接跨进社会,其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一、运用“规范--渗透--养成”德育工作模式的必要性1、生源质量下降。当前中职学校的生源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大多又是“留守儿童”,自幼缺少父母的管教,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心理与人格缺失,性格偏激、语言行为失当,没有理想抱负,自信心不足,目标不明确,无心向学,对人生前途、事业感到渺茫,形成中职生道德建设的艰巨性。2、重技能轻德育。毕业生就业率与学生参加技能比赛的成绩是专业评估中的硬指标,这两项也是学校教学水平的指示牌。在教学当中,老师千方百计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毕竟对教师优劣的评价最终还是体现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与技能水平上。在这些不良观念影响下,中职学生也就很难养成正确的道德观。3、本本主义严重。所谓“本本主义”,即是照本宣科,教师照书念,学生照书背,教师与学生都是围着书本打转,理论脱离了实际,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即使考试得了高分那也是书背得好的功劳,学生实际上并未真正获得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与实践能力。4、权威式教学。目前中职学校道德教育还是以教师的“说教”为主,书本是“真经”,教师是要普渡众生的道德“圣人”,学生则是需净化心灵的“众生”,学生的学习无非就是把书本上的“清规玉律”及教师的“点化”铭记于心罢了,学生难得自由发挥畅谈自己的见解,即使说了只要与书本上不一致的也往往被视为破坏课堂纪律的谬论,学生的独特个性得不到尊重,潜能难以激发,积极性受挫。6、缺少体验。德育教育方式陈旧,没有把德育教育融入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缺少体验,无法自主地根据自己的认识判断来选择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无法按照自身方式进行道德实践,难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鉴于上述德育工作现状,必须改革德育工作方式,采取以学生为中心,实施以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言行,创设契机加强德育渗透,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规范--渗透--养成”德育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二、“规范--渗透--养成”德育培养模式的建设目标1、总体要求秉承“高标准做人,高质量生存”的校训,通过多种方式、途径开展中职生道德教育,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牢固树立吃苦耐劳、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社会交往,求真务实,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敬业爱岗,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热爱专业、勤奋学习、乐于实践、勇于创造,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成为深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具体目标(1)组织机构建设及模式构建:突出德育培养模式的改革,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实施以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言行,创设契机加强德育渗透,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规范--渗透--养成”德育培养模式(2)学生“渗透”、“养成”教育组织建设:重点建设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金桥广播站、学生会、共青团委等学生自治组织,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第二课堂活动、专业知识与道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