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知美即恶.docx

格式:docx   大小:18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知美即恶.docx

上传人:小点 2019/2/19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知美即恶.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二章知美即恶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人之最爱,情欲的满足。自古道:情人眼里出西施。人男爱色,女人爱美,都是将对象事物经过对比之后,由欲心取向而得的结论。也就是说,美是一种个人欲望比较满足的意志行为。是七情之首,人要先有爱,才能拥有世界。体现为对事物亲近、关切、扶助、投入的心理取向。爱的真谛是美,得到时欣喜,平常牵肠挂肚,失去后痛心,不能拥有时无奈。由于这种美感的对象更多时候是人类,所以还会产生心理差异的猜疑、能力不足的嫉妒和被欺骗的仇恨,这种美感的生理基础更多时候是性别的差异和繁衍后代的本能。故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长辈以及先人的意志,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的表现。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儒家《孝经》开宗明义章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孝的观念不只于孝顺父母而已,孝顺父母只是孝道的开始。孝被儒家演绎成人们生存根本的道理,根本的人伦,根本的共识。之所以父母与子女,长辈与晚辈有代沟,那是因为人们的成长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开明。社会见识不同,观念随之而改变。人们对前途的盼望,幸福的期待也随着时代的变革而有更新的理想。所以,父母的意志只能强加于子女接受来体现孝顺,此种用强的善举儒术只好将它入刑,成为典章制度,以此保住圣人“孝道”的颜面。故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人为对象之所是。当人们的本能被社会时尚的“爱”所启蒙,灵魂被社会的“孝顺”榜样所震撼时,人的灵性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被融化为自己的意识,形成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后。人的本能将与善诠释为孝顺的上等人性互相转化,互相促进,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人的意识能动功能一旦被“榜样”稳定下来,随着时间而形成思维机制(形式),人的思路被社会格式化后,想转变观念是件不容易的事,否则那来思想陈腐?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有比较,能看出长短,高与低,被视为对立而存在,圣贤是榜样,谁敢不随声附和?遵古法制,紧跟为和谐。《前言》已经说过,在古代,民族的语言文化在圣贤、思想家们的滥用下,使词的词汇意义泛化量化。自秦以后,民族几乎没有自由思想可言。古代的专制社会,民族只能服从于天子的意愿去生活,再加上崇圣的全面贯彻,人们的思想行为只能“顺从”要求的规范。跟着榜样学习的效果就是语言文化理解表面化。别说古代,就是近代语言学家林语堂,对《老子》五千言的理解不但表面化,而且用“老猾敷衍”歪曲了《老子》的思想,民族的语言文化传承还有实质可言吗?对“长短”概念的理解,人们几乎都停留在长度,尺寸;相互比较形状上。难道“长短”的词汇意义或概念就没有更深层次的寓意吗?换言之,自古至今,还没有人能够从是非、优劣的角度更深入地解读“长短相形”的涵盖,是《老子》对世俗被困名缰者肤浅理解和使用语言文化的讥讽。同理,人们也是从表象,对立而存在的层面上去理解“高下相倾”的内涵。一个哲人、思想家的思想境界的对客观存在的认知高低偏颇,取决于他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