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13语教三班余登燕专情的“雨巷诗人”——遇上一个人要一分钟的时间,喜欢一个人只需一小时的时间,爱上一个人要一天的时间,可要我忘记你却要用上一生的时间。戴望舒,一位有着悲剧爱情故事的浪漫派诗人。有人会拿戴望舒与徐志摩相比,觉得他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是诗人,生命中都有过三个重要的女人,内心最爱恋的女子都得不到,还早逝。戴望舒死时45岁。这个现代派诗人,一生的恋情没有一桩完满。后来虽有过两次婚姻,但他内心一直无法忘却1927年夏天,他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里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这时戴望舒写出了名噪一时的诗作《雨巷》,诗中的戴望舒仿佛彷徨在江南悠长的雨巷,等待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也许这位姑娘的家就在雨巷的尽头,也许她回家时必然要穿过这条小巷,冬去春来,日复一日,她又穿行在小巷之中了,只有春雨打在油纸伞上的声音,雨巷是显得那样的寂寥、凄清……《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其实,戴望舒一生的情感生活也充满了“雨巷”情结。     那个女子是他的初恋。那个名叫施绛年的女子。据戴望舒的长女戴咏素说:“我表姐认为,施绛年是‘丁香姑娘'的原型。施绛年虽然比不上我妈以及爸爸的第二任太太杨静美貌,但是她的个子很高,与我爸爸一米八几的大高个很相配,气质与《雨巷》里那个幽怨的女孩相似。”那么果真如此吗?在戴望舒的几次情感中,不难看出,他对施绛年用情最深。戴望舒认识施绛年缘于她的哥哥施蛰存。那时施蛰存是《现代》杂志的主编,和戴望舒是好友。起初戴望舒写的诗并不被人看好,后来是施蛰存在《现代》杂志上主推戴望舒的诗,并高度评价他的诗是现代诗,一度让诗坛出现了与当时流行的"新月派"完全相反的诗歌。有了这样的关系,戴望舒被邀至施家小住。在那里,他见到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戴望舒被这个美丽的少女深深吸引。他的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出版时,他在诗的扉页题字给绛年,大胆向她表白。但绛年对戴望舒更多的是一份敬重之心。出于对兄长好友的敬重,绛年不好断然拒绝戴望舒,希望他知难而退。可是她愈是这样不果断拒绝他,愈是让戴望舒觉得有一线希望,这就更加深了他内心的痛苦。有一回,戴望舒终于无法忍受这恋爱的折磨,他跳楼自杀来向绛年求爱。戴望舒的过激行为,终于让绛年开始正视他的感情。她依然不爱他,也许是戴望舒那自小落下天花的麻子脸让她无法爱他,但在他以死相胁之后,她勉强答应与他先订婚。但随后又提出一个条件,他必须出国求个学位,回来有个稳定收入才可。想必绛年是个缺乏安全感的女子,戴望舒只会写诗,她对经济上的担忧过重了。戴望舒为了一份爱情,不情愿又必须地赴法留学。在国外的几年,戴望舒根本没有心思学习,而是每天躲在宿舍里翻译书稿换生活费。而绛年呢?在与戴望舒分别之后,据说她与一个冰箱推销员恋爱上了。当年冰箱推销员是个比较时髦的行业,发展前景也比较看好,绛年与推销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