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7
文档名称:

济宁市运河片区发展概念规划.ppt

格式:ppt   大小:14,011KB   页数:13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济宁市运河片区发展概念规划.ppt

上传人:1557281760 2019/3/4 文件大小:13.68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济宁市运河片区发展概念规划.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济宁市大运河片区 发展概念规划金凤君王成金高晓路陈明星王姣娥何丹丁金学*第一部分规划背景与空间认知第二部分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第三部分用地适宜性与概念方案第四部分产业方案与产业体系第五部分生态景观与交通设施第六部分主要议题与重大提案济宁市大运河片区发展概念规划*第一部分规划背景与空间认知一、济宁空间结构演进与拓展态势二、运河片区发展的宏观背景三、运河片区发展的新机遇四、运河片区与济宁城空间结构五、运河片区面临的突出矛盾*一、济宁空间结构演进与拓展态势1、济宁空间结构演进动力-(1)区域空间结构演进历史阶段行政区外向性中心期兴衰期秦朝薛郡、鲁郡西汉东平国、兖州东汉东平国、任城国、兖州三国、两晋、南北朝任城郡、兖州隋朝至唐鲁郡五代济州、兖州金济州、兖州元济宁路明1368-1385济宁府明1385-清1724兖州府清1724-1776兖州府清1789至民国1914济宁直隶州区域行政区划、强中心与兴衰对应关系强中心与东西融合——东西整合(统一单元)的关键在于形成区域中心,其影响能否触及、控制全区域,关键在于能否克服和利用东西间天然障碍。东西区域整合与强中心及区域发展存在互动。东西整合时期,行政区稳定,存在强中心并能控制西部,外向性很强,区域繁荣。运河片区的发展有利于跨越运河,培育横跨东西的强中心,对统领并稳定黄河泛滥引发紊乱的西部有战略意义。东西分异——东西分异,属于不同行政区,两区时分时合,行政中心在各地变迁。原因在于自然地貌及自然因素对东西区影响不一,东部行政区稳定;西部行政区犬牙交错且紊乱,城镇迁址多,长期缺乏强有力的中心*第二,市域空间结构演进动力。经济形态:各历史时期,济宁有不同经济形态,主线呈“农业经济(运河开通前)→商贸经济(民国前)→资源经济(60-90年代)→资源经济+工业经济(90年代以来)”的时间轨迹,不同经济形态决定了济宁的繁荣程度与历史地位。基础动力:结合济宁繁荣兴衰,发现驱动经济形态演变的动力不断变化,形成“粮食生产→运河运输→资源开发→工业化”演变路径。*济宁市空间结构演进与拓展态势第三,未来-交通优势与城市化。济宁成为集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交通优势回归济宁市区,济宁集经济、行政和交通、文化等功能于一体,中心城市发展的要素逐步集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失地农民再就业引发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这需要重新审视济宁的区域地位和中心城的发展方向,及煤炭资源与城镇建设的避让关系。自然决定的东西两区需要强中心进行整合。东西两区长期存在,整合两区并塑造内聚力强的统一区域,需要打造强中心以整合东西,尤其加强西部控制。强中心需要克服东西自然障碍。东西间低洼地即运河沿线是东西整合的自然障碍,强中心须横跨京杭运河,将强中心的功能扩散于西侧,辐射西部。通达区内外的交通优势决定区域繁荣。交通优势是济宁发展和城市兴旺的命脉。运河航道北延和南水北调的历史机遇促使京杭运河全线复航,机场、高速公路布局强化了交通优势,由此促生的商贸物流业将再度繁荣。*(2)运河与济宁城市关系机制第一,因水而生,因水而名-水生城。济水南会泗,北会汶,州居其中,故以济宁为名第二,因运河而繁荣:运河之都,江北小苏州-水包城。运河塑造济宁城市水乡景观。运河主宰济宁城市空间拓展运河推动济宁城市经济转型水包城水生城农业经济→市镇经济→工商城市统行政中心→鲁西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全国33个工商城市之一*运河塑造济宁产业品牌玉堂酱-京省驰名、味压江南果品“兰芳”响遍华北。“济宁路青猾皮”抢手名牌。“葫芦”菜刀、“天字”修足刀、“李字”皮铲、“三耿”钢货等驰名苏豫皖冀。行业规模地域分工药材业100多家行栈,零售店铺有50多家,全国十大药材市场姜店街、既济巷和二铺头街皮毛业30多家货栈粮油运河沿岸最大的粮油集散中心之一,规模仅次于临清竹货60多家,形成竹货一条街竹竿巷绸布46家绸布店南门大街、吉市口街和大闸口上河南街铁货铁货店铺30多家大闸口运河北岸、胜利街和小土山一带瓷货30多家细瓷店铺大闸口运河北岸和小闸口运河东岸北果70多家,零售店铺有几十家果子巷、枣店街一带茶叶、文具30多家茶叶行庄、店铺和70多家文具用品店铺南门大街、吉市口街、税务街等街巷济宁主要产业地域分工第三,水穿城。城含于水,水穿城。民国,城市在运河影响下向南部扩张较多,城市规模扩大,陆路交通联系增强。城市形成外城和内城两大部分,而外城主要围绕老运河而形成。第三,新运河成为济宁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改革开放后,老运河多体现于城市滨水功能新运河成为东部纵向通道,济宁已形成集船舶运输、物资营销、港口装卸、船舶制造、海事船检和航政运政于一体的综合航运体系。运河重新焕发青春,已成为“黄金水道”。*(3)历史城市规划解读1985年《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修订本)》《济宁城市总体规划(19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