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立论与驳论立论与驳论立论与驳论。。。议论说理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立论与驳论。正面阐述自己的论点,以证明其正确性,就是立论;反之,证明对方错误,从而确立自己观点正确就是驳论。人们认识问题,通常要经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过程,与此相适应,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分为“绪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不管立论还是驳论,都必须具备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这些,是立论与驳论的共同点。但是,立论和驳论又是不一样的。它们的区别首先在于论辩的直接目的不同:立论重在证明自己正确,驳论重在证明对方错误。其次,从论辩的过程来说,立论包括确立论点--组织论据--推理证明三个步骤;驳论则包括辨析错误--确立论点--展开批驳三个步骤。由此就形成了立论文和驳论文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构形式。 立论文的一般结构形式是: 一、提出论点:是什么,不是什么;要什么,不要什么。 二、进行论证:为什么,怎么样。 三、做出结论:所以是什么,不是什么;要什么,不要什么。 驳论文的一般结构形式是: 一、摆出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树靶子) 二、批驳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射靶子) 三、指明错误的实质或危害(打倒靶子)(2)驳论所谓驳论,是指文章主要在批判和否定错误或反动观点的过程中,阐明正确的观点。【技法指导】写驳论性的文章,可采用多种方法,常见的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直接摆出对方错误的论点,然后针对这个论点,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指出其错误和荒谬,从而直接驳倒论点。请看下面一段文章——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鲁迅《“友邦惊诧”论》如魏巍的《驳“实惠”论》:有一些人说:“学雷锋,不实惠。”实惠与否,要看对谁说。雷锋在风雨之夜送人母子回家,就使这个劳动妇女和她的孩子得到实惠。他在车站上乐呵呵地为大家扫地,就使来往的旅客得到实惠。他把节省下的钱捐给了公社,就使这个公社得到实惠。这些,怎么能说不实惠呢?段首摆出错误论点,再提出“实惠与否,要看对谁说”,使是非很容易辨别,然后就以雷锋本人的事迹作为例子,三例连用,说理充分。驳论点也可以间接批驳。间接批驳的方式有两种。一种叫归谬法,也叫引申法,即根据对方的错误观点进行合理的引申、推理,暴露出它的荒谬,从而驳倒对方。魏巍先生在《个人与集体》一文中,针对“人人为自己,也就是人人为大家”的错误论点,作了这样的推论——假定: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们的国土的那些年月里,大家抱定“人人为自己”的各顾各的态度,请问,还有没有我们民族的独立与生存?假定:我们的人民在四大家族的压榨下,挣扎呻吟在死亡线上,人人都为自己,请问,还有没有人民的解放?有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这样的推论和假定,“人人为自己,也就是人人为大家”这一观点的错误也就不言自明了。唐代李贺,因父亲名叫晋肃,“晋”与“进”同音,要避父讳,就不能参加进士考试。韩愈对这种不合理的习俗礼法十分气愤,于是写了一篇《讳辩》进行批驳,文章中就用了归缪法。他说:“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为避父讳,不准考进士,错误在什么地方还不很明显,但按照这种逻辑推论一下,父亲名字叫什么,儿子就不能作什么,那么如果父亲名字叫“仁”,难道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这显然是极其荒谬的,这样就有力的驳斥了这种荒谬绝伦的传统说法。再请看鲁迅的一段话:同学同泳,皮肉偶尔相碰,有碍男女大防。不过禁止以后,男女还是一同生活在天地中间,一同呼吸着天地中间的空气。空气从这个男人的鼻孔呼出来,被那个女人的鼻孔吸进去,又从那个女人的鼻孔呼出来,被另一个男人的鼻孔吸进去,淆乱乾坤,实在比皮肉相碰还要坏。要彻底划清界限,不如再下一道命令,规定男女老幼,诸色人等,一律带上防毒面具,既空气流通,又防抛头露面。这样每个人都是……喏!喏! 这段话用以讽刺国民党的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学同泳。先假设论敌的观点正确(有碍男女大防),然后运用逻辑推理将其推到极致(男女之间呼吸空气的交流,实在比皮肉相碰还要坏),最后得出一个荒谬的结论(人人都要戴上防毒面具),从而证明论敌的论点是错误的。驳论点还可以用反证法,即通过证明与所批驳的言论相对立、相矛盾的观点是正确的,从而驳倒对方的论点。《“小节无害”吗?》中有这样一段话:平时不拘小节,养成马马虎虎、随随便便的坏习惯,将会贻害无穷。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放学回家,亲热地叫一声爸妈,是对辛勤养育自己的父母的尊重。一个连自己的父母亲都不尊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