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消除老人带孩子的后遗症.doc

格式:doc   大小:21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消除老人带孩子的后遗症.doc

上传人:szh187166 2019/3/16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消除老人带孩子的后遗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案例:小增的父母都是农村考出来的大学生,结婚后生了小增。在城里工作不容易,要打拼,才能立住脚,带着孩子困难太大了。此时,正好爷爷奶奶希望带孙子,这可是帮了夫妻俩大忙了。于是,孩子8个月的时候,爷爷奶奶把小增带回了老家。爷爷对小增倍加呵护,常常带孩子在树林里的小河边上玩。小增手里拿着一根小棍,攉拢水,和和泥,抓条小鱼玩。爷爷坐在一旁看着孙子,心满意足。回家时,爷爷会把孙子背在背上,一路摇回家。小增没上过幼儿园,小学也是在老家上的。爷爷陪伴了孙子十二年,在孙子上初中前去世了。为此小增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爸爸妈妈把他接到了身边,和他一起生活。没有多久,父母发现这孩子的学****和生活****惯都不好,就开始对孩子进行“校正”。父母提了很多要求,帮助他改掉坏****惯,结果发现自己和儿子的心理距离很远。儿子表面不与他们发生任何冲突,但就是不理会爸爸妈妈的要求,和父母一点都不亲,冷漠,不主动和父母沟通,走在大街彼此像陌生人。孩子对父母没有交流,但是由一个好同学做朋友。一次,他对朋友说:“我想我爷爷。父母不爱我。我也不爱他们。我想我爷爷,想陪着我爷爷去死。”案例分析: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孩子婴幼儿时期不是在妈妈身边度过的,这样的生活环境影响了孩子和父母建立正常的亲情关系。发展心理学中有这样的阐述:孩子2岁前没有建立较牢固的归属感,2岁左右,也就是孩子进入认生期后,由于恐惧,孩子开始在身边的人中寻找依靠,建立稳固的归属感,从而让自己安心,此时,谁与孩子最亲近,照顾孩子多,孩子的归属感就会落在谁的身上,这种亲情关系延续一生。孩子知道“我是爸爸的,爸爸是我的”等简单的观念后,确定自己不孤独,每当孩子孤独恐惧时,想到有爸爸妈妈,就不再怕了,这就是建立心理归属感的重要意义。案例里孩子显然把心灵归属感建立在了爷爷身上,从长远意义上讲,是害处大于好处的,结果恐怕是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却从很早就背负着失去亲人的痛苦和过早地丧失安全感。如果孩子的心灵归属感在爷爷奶奶这里,老人60岁左右时,孩子6——10岁左右,正是开始知道生死却无法彻底理解的时候。老人也会开始有了顾虑,日常生活中有老友离去时,他们会把自己的感慨和忧虑说给孩子听,孩子马上就会知道老人也会走,自己最亲最依赖的人会死,是一个孩子接受不了,也无法理解的,这会让他们心烦意乱,无法安心学****和生活,如果此时孩子离开老人和父母生活,就会让孩子的情感更加不以寄托,有可能变得性格抑郁、孤僻,容易哭泣。生活中很多无奈的父母已经这样做了,也发现孩子和老人的感情远远地超过了与亲生父母,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是防微杜渐,如果孩子已经在身边,只好用补救措施,虽然不是力挽狂澜的妙计,但总可以达到改善关系的目的,甚至效果更好。方法1、亲情接力,父母重新融入孩子的感情把老人接来住在一起,即照顾了老人的生活,也让孩子少了后顾之忧。“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是家中宝,家里永远有生气,房子是暖的,水是热的,有个信呀、收据的,老人都帮助收了。把老人留在家里更重要的是父母利用三代人共同生活期间,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把自己的安全感和心灵依赖建立在父母身上。把老人一起接来,您会发现这也是孩子的企盼。孩子期盼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也要和老人在一起,他们谁都要。这样做,可以很好地建立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有时间关爱孩子和老人。当孩子有需要的时候原来是老人给予,现在父母参与,老人不劳累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