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新碑学——魏碑艺术化运动”[上篇]9U)e"j1F;u*P&`陈振濂问答录之一3V'v#P,D7K  |&;`(H"S9t主题:线条与技法意识的颠覆6V$U&c  s-D2M&***@5I%S2v)S$T5i:Y-z&C1U%t2i问:请先谈谈“魏碑艺术化运动”的基本理念?"r%t$t"i&X"z4w,P+})y  ].D&_,~+}"U$h)g陈:这是一个很难一言以蔽之的命题。魏碑其实人人都知道,从包世臣康有为以来,“专攻魏碑”是许多书法家赖以立身的一个重要依凭。但我们仔细观察后发现,其实它已经包含了一个误区:“专攻魏碑”只是取魏碑的风格章法为素材与形体,却未曾有过只属于“魏碑”的一整套独特的用笔技法系统与线条表现语汇系统。换言之,是用人人都习以为常的的写字方法来“写”魏碑;而不是将魏碑作为一个艺术表现对象来对待——至于象阮元、包世臣认为的“南帖北碑”,即以魏碑系统的建立来与晋帖系统的悠久传统相抗衡的认识,则更是底气不足的。许多书法家在写魏碑,用的是自幼写字的方法来写魏碑,而不能、也没有能力用“魏碑的方式写魏碑”。"u&b5H&z,q  U2B5C8H&g6h*$L7D7i'C$)n2j问:等一下,您说的“以魏碑方式写魏碑”,是一个很新鲜的提法,它好象包含了一些新理念?;z8o-  i6G8r5|"_3{+o1~1u陈:或许可以说:我们的“魏碑艺术化运动”,其实并不是立足于作为一个历史时期“北魏”,也不是立足于作为一种类型的《张猛龙》、《郑文公》、《石门》十三品……,因为自古以来尤其是清代以来,写魏碑的人并不少;但用魏碑的方式去写魏碑的书法家,却是凤毛麟角。大部份人去写魏碑,是用已有的从唐楷、从二王法帖中学到的技法语言方法去写魏碑。这样一来,点划技巧是通用于全书法(而不是专属魏碑的);写的对象是魏碑的——有如我们每天用同样的技巧方法去临颜真卿、临《丧乱帖》、临苏轼黄庭坚米芾、临赵孟頫徐渭,其间也有很大的流派上的不同,但作为我们写的人而言,技巧的风格指向虽有不同,但技巧(尤其是传统念念不忘的“笔法”原则)却是同一方式的:都是起止提按、圆转方折。这样一来,写魏碑,与写汉碑、写秦篆、写二王、写唐楷、写宋人行书……一样,魏碑只是十数种风格方式中的一种而已。"Z6t5r$f-c3e  ?%q#L3J:@$]$Q#O0Y7z4n,{)L+](a-m问:我也认为魏碑是十数种风格类型中之一种,难道这样的理解不对吗?3g#Q%"G$e$]9k)I#V!z(u5N  ^8K%D-g陈:如果是这样,那我们提“魏碑艺术化运动”,按逻辑推理,当然也可以有宋行手札艺术化运动、二王艺术化运动、汉隶艺术化运动、金文艺术化运动、唐楷艺术化运动……这样的泛滥理解,则“魏碑”的典范意义将荡然无存,作为“艺术化运动”的价值——历史价值与时代价值也将变得百无聊赖。/m3T7P4u-}"`  b3S+B,J#O9D)o!B+i问:您是否认为:魏碑在此中有凌驾、超越于上举各种典范的更重要的价值与意义?而您是根据这样的“超越”、“凌驾”才郑重提出“魏碑艺术化运动”的新理念的?  ?&H5s)w/R(G)Q#n;X9N/l;U+k#***@4m9Y"b0c陈:我以为任何一种创新理念的提出,都必须建立在对历史的深入研究、深刻把握的基础之上。从技法系统与艺术表现上说,我的确认为“魏碑”是一个特例。虽然我不喜欢用“凌驾”这样的字眼,但我真的认为如果以魏碑作为一个参照点,则二王系统、唐碑系统、宋元手札与明清中堂大轴系统应该是另一端。亦即是说:以碑为讨论平台,则应该有魏碑与唐碑之对比;还应该有魏碑与晋帖(二王经典)之对比;更可以有魏碑之刻与所有墨迹之间的对比。这作为魏碑的对应面的唐碑、晋帖、墨迹;其实包括了全部书法史的内容。那么,一个合乎逻辑的推断,则是“魏碑”的崛起,几乎是在与整个几千年书法史作“对比”“对立”“对应”。但它要能取得这样的地位,首先要有一个前提,即是它必须是真正的魏碑,是“用魏碑的方法写魏碑”。如果是以我们从小习惯的用写唐楷的方法写魏碑、或用二王手札的方式写魏碑、或用苏黄米蔡的方式写魏碑,则这样的“对比”“对立”“对应”的超常地位、或如您所说的“凌驾”“超越”的意义,是建立不起来的。0J$\+_4m5X+}3?(a8S1z5~1i"Q8C8?6a2k2}:|%A-?3`)U)c0|问:这样的提法十分惊世骇俗,相信许多人会不接受——有如当年您倡导“学院派”书法一样。您的意思是:在您的书法史观中,魏碑是一翼,而二王经典、唐楷宋行、明清大草,只是另一翼?是这样吗?"p!i3~:I3F(k$i$h0e#C1\+E:"t陈:如果我是一个书法史学者,我可能会对